教育部简报〔2018〕第9期
东北大学坚持以机制创新驱动人才创新创业,着力培养“善创意、会创新、能创造、勇创业”的拔尖人才,助推创新创业教育迈上新台阶。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教学篇: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文章出处:党委宣传部作者:宣传部 教务处发布时间:2017-09-25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湖北工业大学教育事业发展中不平凡的五年,也是广大师生员工共克时艰、砥砺奋进的五年。五年来,在校党委行政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改革创新、发展提升”,在创新中寻求突破,在突破中实现跨越,涌现出了一大批标志性、引领性的教育改革发展成果,谱写了学校发展新的华章。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校园网从即日起推出系列专题报道,力求全方位、立体化、多侧面展现五年来学校改革发展的辉煌成就。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湖北工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纪实
新萄京棋牌手机下载,连续承办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湖北省复赛,获批“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漫步校园,处处能感受到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激情和迈向高水平工业大学的强劲脉动。
从2012年起,湖北工业大学根据“立足工业,服务湖北、面向基层、凸显轻工”的办学定位,明确以培养“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主动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实践教学改革,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取得良好效果。
四方协同 机制保障
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列入学校十三五规划与《湖北工业大学普通本科人才培养“十三五”规划》,2016年6月制定出台了《湖北工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刘德富任组长,副校长龚发云任副组长,教务处、招就处、校团委、学工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其中,副校长龚发云同时分管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统筹打通教务和学工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任务,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共商共议,责任共担,更加有力推进了任务落实。
在实践中,学校形成了教务处牵头,招就处、校团委、学工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其中教务处统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负责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设置、教学与学籍制度建设等,招生与就业指导处负责大学生创业教育和指导工作,校团委组织开展创新创业类的社团活动,学工部负责创新创业思想教育与发动工作。四个部门各有侧重点,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大力支持学生创业活动,投入大量人、财、物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分类培养 强化实践
校长刘德富介绍,学校2012起对人才培养方式进行改革,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为“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针对70%左右的学生,实行培养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针对20%左右的学生,实行培养一专多能、能创新创业的复合型人才;针对10%左右的学生,实行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简称“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于70%的大多数学生,我们学校鼓励开展专业与就业实践训练;对于其他少部分学生,则鼓励向创新研究型方向发展。”刘德富说。
学校利用华中科技大学的对口支持、“南湖十校联盟”等政策,探索互认学分、联合培养和学位联授机制,开展跨校主辅修或双学位培养,鼓励学生自主选修、辅修,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探索建立毕业专业确认制度,根据学生修读课程与各专业培养方案的贴近度,对学生的学业和毕业专业进行确认并颁发相应的毕业及学位证书。凝练“一专业一教学法”,推进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将课程教学搬进车间、工厂;推进累进式考核方式改革,把作业、讨论、报告、小测验等教学活动考察纳入学生学业考核评价。
在对各类人才的培养中,学校尤其强化了实践教学地位,构建了“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创新创业教育—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六元结合的全过程、个性化实践教育体系;加大了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比重,文科不少于20%,工科不少于30%。其中实验教学方面,着眼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抓实验教学规范,打造实验教学平台,强化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让学生走进实验室,扎实做实验。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把好选题关,让学生“真刀真枪”做设计,把好前期、中期与后期与检查关,以省优论文指标分配为“指挥棒”充分调动学院积极性。
融入专业 教育创新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在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针对全体学生在专业实践基础上开展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教学。开设了《创新设计》、《创新实验》、《创新工艺设计实践》、《创新创业综合实践》等理论及实践课程,将创新创业活动与所学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在学科专业基础上开展高层次的创新创业实践。以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各类学科竞赛为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抓手,使学生初步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途径和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课程教学改革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主要途径。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一院一教法”、“翻转课堂”、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等系列教学改革活动,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建立教师教学工作奖励制度,激励广大教师投身于改革之中。学校每年奖励教师指导学生学科竞赛、参与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200万元以上。
学校从各学院改革优秀案例中遴选18门课程举办教学改革典型案例成果展,树立改革典型,推广典型经验,固化改革做法,起到良好效果。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归纳与总结,形成多种测评、多个分数和形成性评价模式。新建了适应研讨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室73间3500余座,各学院依据专业特点共归纳总结出30余种教学新方法,形成了良好的“思想碰撞,思维创新”的课堂氛围。
学校于2016年8月份启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心目标之一,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大一入学的创新精神与意识的培养、大二的创业教育培训,大三、大四的与专业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竞赛、创业项目孵化、创业实践等,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确保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
校企协同 育人创新
探索实施校企协同培养人才机制,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建立了高校、行业、企业联合的人才培养合作联盟,探索教学科研协同、学校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深入实施系列“卓越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等,多形式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构建了校企合作为主体,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办班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实习实训平台。
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该校建立起每位校领导每年对口联系一个大型合作企业的机制,实施产学结合协同育人制度。科研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制定校企合作机制,建立起“产学研”相结合“双向嵌入”的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目前,该校已与391多家企业签订校企、院企合作协议。每年满足60个专业的5000余名学生实习实训需要。
在校企业合作办班方面,主动利用学校智力优势与企业技术资源的系统互补性,推动协同育人实践化、规模化发展。实施“一院一班”,以校企联合办学的性质“搭接”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该校机械学院模具班学生进入大四后,就以班级为建制进入深圳五鑫精密模具有限公司,进行一年的工程应用能力提高和创新创业培训,毕业时经过双向选择确定10人,由公司投资100万成立大学生科技公司,第一期学员组建的湖工大一科技有限公司一直运营良好。
“五鑫模式”是湖北工业大学校企协同育人的缩影。据统计,目前学校先后合作开设“五鑫模具班”、“敏实机电班”、“易时科技精英班”、“制药校企合作班”等19个校企合作班,每年近600名学生走进企业技术部门及生产现场进行专业实践,受到企业与学生好评。
搭建平台 创新创业
学校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打造创新创业平台,为创新创业提供保障。依托国家级、省级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了23000多平方米实训、实验创新基地,打造了一系列学科全、技术新、专业强的创新创业训练平台,有力提升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早在2012年,湖北工大就开始推行冬季短学期制和夏季短学期制,将大学4年的7个寒暑假期纳入学生培养计划,要求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科竞赛活动、社会调研活动、基层体验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并计入学分。每年寒暑假近2万名本、研学生积极投入到创新创业训练,近3年来,有12万人次参与短学期实践,满意度达90%以上。
学校通过“一学院一精品赛事、一专业一赛事、一赛事一指导团队”的“111”竞赛平台,认真组织学生团队参加高水平科技赛事和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活动;打造省“互联网+大赛”平台,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并从大赛中走出众多创业先锋,连续三届的“长江学子”均是通过大赛脱颖而出,并由此创办自己的公司。
该校艺术设计学院学生、湖北省第三届“长江学子”蔡青将学生原创习作装帧后,通过线上、线下平台进行销售推广,凭此创意斩获全国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团中央大学生创业实训营项目路演第一名。蔡青随后成立武汉艺亦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发“Art-ing艺术正流行”共享交易平台项目,通过线上平台和线下市场的联合运营,致力于打造原创书画艺术品、艺术消费品及衍生品,很快交易额突破一百万,目前已在武汉各大商圈设立500家店铺,今年荣获“长江学子”创业奖。
学校成立大学生创业园,实施青桐计划,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与武汉市“同心”律师服务团合作,提供咨询服务,引进财务管理公司,为学生企业提供代账服务。用于资助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学校建有艺术品集市和大学生创业园两大孵化平台。先后与校科技园、武汉创意天地等多家基地对接,打通学生从创业孵化器到创业加速器的通道,实现了创业服务全程化。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结出丰硕成果。近几年,全校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学科竞赛,累计参与率达60%以上;在学科竞赛中获奖达1200余项,获奖数量与水平居湖北省属高校前列,其中“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成绩居省属高校领先水平。近10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4%以上,2016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4.61%,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工业设计等专业就业率100%,毕业生月收入平均水平为4842元,远高于同期全国高校平均薪酬。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覆盖面达70%以上,累计孵化企业151家,毕业生创业比例达2.33%。据麦可思报告,该校2013届~2015届毕业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呈上升趋势,2015届与全国非“211”本科、全国211平均水平均基本持平。据2016年iPIN.com湖北省大学竞争力排名数据统计,2016年该校大学生就业综合排名省属高校第3名;大学生毕业5年平均月薪7551元,省属高校第3名。
鲁东大学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通过完善“三个体系”、坚持“四个结合”、搭建“三个平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组织领导。成立校长牵头负责的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形成以学院为中心,以教务处、学生工作处、校团委、科技处、产业集团等相关单位为带动,以学院、各实验实践教学单位为分中心,以校外实践基地和创新创业孵化器为纽带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体系,全面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强化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聘任校外导师,建立专兼职、校内外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
完善“三个体系”,筑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根基。一是完善保障体系。成立创业学院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推进委员会,统筹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施教师进企业、工程师进课堂“双进”和百硕结百企、百硕解百忧“双百”工程,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近三年68名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61名工程师进校担任兼职教师。近三年投入5000余万元,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的实验中心、科研平台和孵化基地。支持二级学院建立创客空间,按照3万元/个给予经费资助。二是完善教学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设创新创业类课程模块,要求学生至少选修8学分;设置创新实践学分,要求学生至少获得4个学分。强化协同育人,实施校地、校企交流合作,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师教学科研活动,融入学生第二课堂,汇聚育人合力。三是完善管理体系。设立3—6年弹性学制,实施学分转换制度,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发表论文、获得授权专利、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和自主创业等均可折算为学分。教师指导创新创业竞赛成果纳入绩效考核和职称评聘体系,学生参赛成果纳入学分体系。
打造创新创业教育载体。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50余门,增设《企业创新创业管理》课程,由校内教师、企业高管联合授课,吸引近2000名学生选修。每年开展“大一创意节、大二科普节、大三科技节、大四创业节”等200余项链条式精品实践活动,参与学生近万人次;实施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主体的各级创新创业项目,年均500余项。以主题竞赛、科研训练、自主研发等活动为依托,创建“东大创客”新型载体,打造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近千支。全校深度参与科研项目、科技竞赛的训练的学生年均超过55%,累计组织各类科技竞赛300多项。
坚持“四个结合”,健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一是坚持与立德树人相结合。与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相结合,与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弄潮儿。二是坚持与学科专业建设相结合。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和招生计划,特别是围绕行业企业需求,设置186个应用型特色专业方向,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三是坚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开设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课程1570门,占课程总数79%。改革考试考核办法,科学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四是坚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设立助研岗位302个,吸纳2400余名本科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科研队伍。鼓励教师将科研课题、校企合作项目纳入学生毕业论文选题范畴,近三年教师指导学生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551项。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成立区域创意研究中心、区域创新研究中心、领导力与创业研究中心,指导课程、实践体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和创新文化等建设。结合专业特色、社会需求,多形式举办创业先锋班、创新实验班,推广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计划。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新模式,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强化校企、校校合作,聘请国际、国内百余名知名教授、企业家、社会人士担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与宝钢、东软、微软、IBM等多家公司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
搭建“三个平台”,护航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发展。一是搭建育苗平台。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育苗工程”,面向创业愿望强烈的二年级学生开办创业实验班,校院两级建立创新创业学生社团,班级建立创新创业小组,近三年累计有4000余名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培训。二是搭建竞赛平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创,鼓励学生跨校、跨年级、跨学科、跨专业组建参赛团队,催生优秀项目和成果。仅去年全校就有7100多名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层次竞赛,占在校生总人数的26%。三是搭建孵化平台。与山东省有关部门合作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共同打造全省创新创业品牌孵化基地。基地设有创业孵化、创业苗圃、创业加速、跨境电商创业等功能区,总面积1万多平方米,近三年基地已向社会输送优质项目140余个,培育创业企业90余个,带动毕业生就业1200余人。
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加大投入力度,多渠道争取资金支持,确保年均投入创新创业教育资金超过1000万元;打造专属化实践空间,建设6300平方的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实施创新学分,探索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设立学生创新创业“校长奖章”、“学生科学奖”、“创业年度人物”等专项奖励,推行保研、创新奖金等政策,实现“政策、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在学校云计算产业园内建立“创业梦工厂”,作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打造具有东大特色的“前孵化器—后加速器—梦工厂苗圃”的学生创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