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金牛区创新劳动教育模式 深化学校德育改革

教育部简报〔2017〕第48期

原标题:金牛探索“全劳动教育”模式 构建整体联动融合共生的教育生态

时间:2016-10-30
14:16:05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浏览次数: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成都市金牛区作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单位,认真贯彻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劳动教育作为人生第一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

实干成就梦想,劳动托起“中国梦”!

将劳动教育与德育常规相结合

抓机制创新,搭建“中心+联盟+示范”组织架构。加强区域统筹和组织协调,探索构建“1+1+N”劳动教育模式。成立学生劳动教育中心,出台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夯实区域推进劳动教育的机制保障。组建学生劳动教育联盟,依托4所劳动教育核心学校、20所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及校外机构,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作共赢。培育多点示范学校,以点带面推动劳动教育普及,已评选首批劳动教育基点校和劳动教育基点校创建单位20所。

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培养德智体美劳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四川省将劳动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打造校内课程校外实践的劳动教育育人的模式。成都市将劳动教育与劳动综合改革配套,与深化素质教育衔接,与提升核心素养同步,与教育质量评价协同,努力构建全方位支持,全课程融入,全社会参与,全流程评价的劳动教育生态圈……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教育局

抓课程创新,形成“基础+校本+特色”课程体系。建立多元化和自主选择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根据国家课程设置相关要求,严格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开足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课程。在幼儿园结合园本课程建设,开设劳动和职业体验、游戏体验为主的体验式劳动教育课程;在普通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园艺等20余门校本课程;在中职学校结合职业技能培养和专业特点,融入劳动教育内容。鼓励学校结合地域传统优势、学生兴趣爱好,开发形成了田园课程、DIP综合实践班课程、普职融通职业体验训练营等10余项创新特色课程。

当前,成都市正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金牛区加快“提升金牛品质、打造金牛品牌、重振金牛雄风”,需要大批“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高素质城市建设者,更需要营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时代新风。

自2015年10月被确定为首批“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单位”以来,金牛区教育局高度重视,积极实施劳动教育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

抓实践创新,打通“学校+社会+学生”培养路径。将社会实践作为沟通学校与社会、课程与实践的桥梁,拓宽人才培养路径。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综合素养、生产知识和实践能力、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观察思考与创新思维,帮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实践、学会合作。因地制宜整合资源,联合区内大专院校和知名企业,在华侨城麦鲁小镇、金沙博物馆等建立青少年劳动实践基地,推动学校阵地与社会基地衔接互动;近两年,全区中小学生外出参加劳动实践活动达10万人次以上。依托金牛区市民创新创业学院和金牛区创意教育工作室等载体,促进学生创新创造,金牛小创客获得成都市“青少年工业设计促进奖”最高荣誉金熊猫奖,学生设计的熊猫字体授权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作为对外交流标识。

探索“全劳动教育”模式,构建整体联动融合共生的教育生态。12月28日,金牛区劳动护照2.0版发布,全新升级的“金牛部落”
APP“蚂蚁工坊”上线,劳动教育评价实现线下记录、线上兑换、动态评价、实时反馈。

一是抓模式创新,劳动教育全面铺开。2015年9月,区教育局研究制订实施方案,将劳动教育与德育常规相结合,坚持“更小一点、更活一点、更近一点、更实一点”的原则。

抓协同创新,营造“开放+合作+共享”育人生态。有效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教育力量,营造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建立区教育局牵头,各街道办事处、团区委、区妇联等参加的家校共育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多部门协同推进劳动教育的有效机制。融合沙龙讲座、实践基地、优质师资、劳动明星、小小工匠等资源,研发“金牛部落”手机APP,搭建劳动教育资源共享一体化平台和家校社会互通桥梁,并建立“金牛阳光家长”微信平台,形成家校协同“超链接”。成立家庭教育学会、学校家长委员会指导委员会,广泛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和“传家风、传家技”、“家长节”、“家和万事兴”等活动,将劳动教育有机渗透到家庭教育中,年均组织开展家庭教育公益讲座300余场,受益家长约6万人次。

从2015年9月劳动护照首亮相,至今天的金牛劳动护照2.0版发布,金牛区探索“一核引领、双向贯通、三轨同步、四轮驱动”的区域劳动教育推进模式已整整5年,并逐步构建起整体联动融合共生的教育生态,其实践备受瞩目。

成立“金牛区学生劳动教育中心”,有专兼职人员5名,每年配套专项经费80余万元。建立“金牛区学生劳动教育联盟”。成员为区内劳动教育特色项目学校、高校智力团队和企事业单位。通过资源整合、协同运作,孵化一批劳动教育核心学校。评选金牛区劳动教育基点学校。

抓评价创新,探索“考评+护照+勋章”评价模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机制。按照“树典型、强引领、争先进”的原则,建立区、校、班三级考评体系;制定劳动教育示范校基点校评估细则,从组织管理、劳动课程、劳动教育、环境文化和社会影响等五个方面细化15项二级指标,严格进行评估;学校每年组织“劳动新星”、“劳动小能手”评比。推行“劳动护照”评价管理模式,通过实时记录、阶段总结、多元评价、分级达标,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劳动教育评价全覆盖。组织德育专家、一线教师、家长代表,每学年评选劳动意识突出、品质优秀、技能精湛和创新有成的“阳光少年”,并授予区级“劳动勋章”。

A

二是抓课程建设,劳动教育夯基垒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遍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并辅以烹饪、手工、园艺、非遗等特色课程,每周不少于2个课时,普通高中每周2个课时通用技术课。利用微信公众号发布劳动教育品牌课程、沙龙讲座、实践基地、优质师资,构建新型劳动教育资源协作分享平台。

“一核引领、双向贯通、三轨同步、四轮驱动”金牛模式

三是抓三个结合,劳动教育统筹推进。与校内活动相结合。将本校现有种植园、饲养场、观测场等作为劳动实践阵地,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劳动实践、校园保洁等活动。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区教育局出台《成都市金牛区学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办法》,联合区内大专院校、知名企业如徽记食品、华侨城等单位合作建立青少年劳动实践基地。与创新孵化相结合。依托全国首个市民双创学院——成都市金牛区市民创新创业学院,倾力打造直接服务学生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金牛区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坚持“劳动教育与教育综合改革配套、与深化素质教育衔接、与提升核心素养同步”原则,着力优化劳动教育推进机制,探索出“一核引领、双向贯通、三轨同步、四轮驱动”的区域劳动教育推进模式,建立了一套符合新时期学生成长需求、具有可复制性和可操作性的劳动育人体系。

四是抓评估体系,劳动教育持续发展。发放“劳动护照”,由区教育局提供统一模板,各学校完善评价制度、评价形式后自行印制。开展点赞、积章、争星活动,实现从小学到高中的“劳动护照一卡通”。区教育局对各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情况进行督查和考核。区教育局每学年按15‰的比例评选“阳光少年”,举行区级劳动勋章的授予仪式。

一核引领

强化学校劳动基地标准化建设

“一核引领”是金牛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牵引,即坚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把劳动教育作为创造幸福人生的“第一教育”,以培养热爱劳动的新时代学生为劳动教育体系设计的核心理念,构筑情感维度,品格维度,技能维度。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塑造自信负责和积极向上的劳动品格,提升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复合劳动技能三个维度来支撑。

湖南省安仁县教育局

双向贯通

2015年10月,安仁县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单位”。一年来,全县立足实际、注重实效,将劳动教育工作要求落小、落细、落实。

“双向贯通”是金牛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深化,即坚持把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作为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推动全学段、全学科贯通,构建劳动教育核心素养体系。

安仁县出台了工作方案,确立了“1359”工作策略。举行了全县劳动教育实验工作动员大会和启动仪式,明确了“一把手工程”责任主体。召开了劳动实验基地建设推进会,强化了劳动基地标准化建设。组织了基地建设专项督查、推进工作半年督查和劳动课程落实情况督查活动。建立了简报制度和集中研讨制度。发动了学生暑假劳动大体验活动,巩固、推进了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示范校创建工作,积极做精做优“猪—沼—菜—店”的“安仁模式”。建立并实施了学校劳动教育管理、教师劳动课教学、学生个人劳动教育三个层面的评价机制。

遵循育人规律,推动全学段贯通,制定《新时代金牛区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意见》,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幼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推行劳动教育“必修
选修”“普及
提高”的课程模式,形成多元融合、开放共享、特色发展、适应个性的课程体系。

一年的实践,有了如下收获:第一,认识有升华。劳动教育“在学校被弱化、在家庭被软化、在社会被淡化”现象明显转变。

挖掘育人价值,推动全学科贯通,将劳动教育素养提升纳入金牛“T+N”星光教师培养计划,大力培养具有劳动教育素养和教学专业基本功的复合型学科劳动教育指导师,增强和提升学科课堂的劳动育人价值。同时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蕴含的劳动教育资源,通过学科渗透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到学科教学中,探索建立实践性、体验型、探究性教学模式

第二,课程有落实。“三至九年级‘社区服务与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每周各一节,高中阶段学校每学年安排一周‘劳动技术教育’和一周‘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以校外时间安排”等要求落实比较到位。

展开全文

第三,基地在普及。在校内,“安仁模式”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县已有4所学校成功创建为省级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示范校,6所学校为市级示范校。在校外,依托“部门协同”机制及“参与建设、资源共享、联合挂牌”等方式,已落实挂牌劳动实践基地50个。

三轨同步

第四,途径有突破。与学校卫生管理工作、全县各类创建工作有效结合。突出学段、年龄特点,将劳动实践融入家务劳动、自我服务劳动、社区服务以及工农业生产之中。

“三轨同步”是金牛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拓展,即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大劳动教育场景的融合,形成“三轨同步”的劳动教育立体空间格局和劳动价值追求。

当然,推进中也存在一些困难:认识不足、投入不足、师资整体水平不高、评估机制不够完善。因此,下一步安仁将着力开展以下工作。

新萄京棋牌官网登录,以学校劳动为基础,将劳动教育与校内活动结合,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打造特色校园劳动教育基地。

一是促进均衡发展。尊重差异,兼顾学段、城乡,加大推进力度。二是促进深入发展。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扎实开展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广大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态度。三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建立完善的基地体系和完整的课程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以家庭劳动为延伸,编制《金牛区中小学家庭劳动教育指南》,分学段确定家庭劳动教育实施内容,将家庭劳动纳入寒暑假作业目录,让家庭成为开展劳动教育最灵活、最便捷、最持续、最具实效性的劳动教育阵地。

多措并举拓展劳动教育资源

以社会实践为补充,启动“金牛绿道行”中小学课外实践活动,挖掘成都公园城市建设资源价值,发挥金牛区科研院所聚集区优势,建立公园绿道、城市社区、高校教室、大企业体验四类社会实践阵地,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资源,共建20余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福建省泉州市教育局

四轮驱动

“勤劳勇敢、爱拼敢赢”是自古以来泉州人的传统。2015年10月被确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单位”以来,泉州认真落实教育部和福建省教育厅要求,积极开展实验工作。

“四轮驱动”是金牛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即围绕组织机构、课程、育人、评价四个维度创新突破,建立区域推进劳动教育“四轮驱动”的实践体系。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紧锣密鼓推进实验工作。接到实验工作任务后,立即成立领导小组,上报工作方案,层层召开动员部署会议。今年3月和4月两次召开现场观摩交流会,10月份将召开专题推进会,总结、交流、推进阶段工作。

该区已建立起“中心+联盟+示范”的组织实施体系,“基础+特色+平台”的立体课程体系,“教学+实践+创造”的综合育人体系和“护照+考评+勋章”的多元评价体系。

印发《泉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指南》,培育、确定首批22所特色学校。从市本级教育经费中安排专项经费240多万元,通过“以奖代补”推动特色学校和社会实践基地提升劳动教育项目。

B

建立专题网页,与当地报刊合作出版“劳动教育”专刊,定期刊发学生劳动实践体验文章,举办全市劳动教育微课征集评选、劳动实践征文评选、“生活技能·厨艺大赛”、生活技能大赛等活动。

百花齐放的金牛区劳动教育实践

二是重视实践体验,多措并举拓展劳动教育资源。推动全市12所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完善办学条件,加强劳动教育项目。近两年多来,全市基地共投入9000多万元进行硬件建设,共增设43个劳动教育项目。

通过创新探索,近年来金牛区劳动教育取得阶段性成效。学校层面,培育出“立人教育”“七彩达成教育”“生命教育”“幸福教育”等一批学校劳动教育品牌,形成了“公园绿道”“博士讲堂”“锦城卫志愿服务”“交子课程”“童辛气象”等一批劳动教育特色课程。

多形式拓展资源,充分利用校园及社会资源开展劳动实践。形式一:社会实践基地通过“购买服务”与周边农场合作。形式二:教育主管部门与当地企业合作。形式三: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及周边资源。

以成都七中万达学校为例,该校细化生产性劳动、服务性劳动、创造性劳动三个板块,通过学科劳动教育活动、STEAM创意劳动活动、“家校社”劳动实践活动、主题劳动教育活动四大途径,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学习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技能、共享劳动成果、培育劳动素养。

三是立足地方特色,开设上好劳动教育课程。梳理劳技课教学内容,结合泉州产业特色、传统文化和学生生活实际,正在设计一套全市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体系。首次开展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微课征集评选并将优秀微课上网,计划在2017年6月前初步建成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微课资源库。

成都市第十八中学校建立了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育人模式。在校内,组织开展了班级清洁扫除活动。在家庭开展家务劳动技能培训和职业体验参与活动。在社会开展社区清洁、为孤寡老人送温暖等活动。

注重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在“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中确立一批劳动教育专项课题。从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中安排专项经费16万元,对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成都市第二十中学校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已逐步完善形成了特色劳动教育课程,在新起点上,该校又从“五育互助”“五育共进”的全局视野探索劳动教育的策略、挖掘劳动教育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教育价值。

立足藏区贴近生活做好劳动教育

成都市洞子口职业高级中学校集合各方资源,着力打造“锦城卫”志愿者服务协会,通过让学生深度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培育其正确劳动价值观念,创新劳动教育的育人路径。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教育局

成都市金建小学校以气象科普和科技教育为特色,营造生本化的劳动环境,培养学生劳动的实践性,挖掘学生劳动的创造性,开发学生劳动的文化性。

海南州作为唯一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整体参加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工作。一年来,全州立足藏区实际,将劳动教育与民族教育结合,取得成效。

成都市全兴小学校结合校园实际,因地制宜修建了种植园和养殖园,积极探索开设校内实践课——“兴雨精灵课程”。

一是重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劳动教育实验要求。海南州被确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单位后,立即研制出台相关实施方案,要求各县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深化劳动教育内容。各学校根据实验要求,进行专门部署,研制《学生劳动实践纪律》,坚持让学生负责教室、教学楼、宿舍和环境区的卫生清整,通过轮流值日、小组承包制、个人责任制等制度做到“一日三清”,组织学生参加春季植树造林活动,深化志愿服务行动,组织师生每月开展一至两次校园周边捡拾垃圾大型公益环保活动。

成都市五丁小学校发掘“五丁开道”的精神,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实现精神成长。

二是抓重点,一县三校先行先试积累实验经验。海南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地广人稀,不利于全面推进和督查劳动教育工作。海南州确定州政府所在地共和县作为劳动教育实验单位重点地区,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大胆探索劳动教育工作的有效措施和好做法,为推广经验打好基础。共和县教育局高度重视,认真研制实施计划,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同时将共和县中学、共和县民族中学和青海湖民族寄宿制学校3所学校设为重点实验学校。

成都市金牛区机关第二幼儿园开展“情感+生活劳动教育”实践,让孩子们感知劳动之美,享受劳动之乐,崇尚劳动之荣。

三是强特色,立足藏区贴近生活确保实验成效。藏族人民自古就有热爱劳动的传统,加上大部分中小学生都是寄宿生。因此,劳动教育对他们来说,并没有成为额外负担,而是高兴地参与进来,享受劳动的乐趣。当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少数学生娇生惯养、不善劳作,对此,针对做法是加强对重点人群的思想教育。

成都市金牛区机关三幼教育集团将劳动教育融入到班级项目活动中,开展“基于STEM理念的幼儿园项目式科学活动研究”,将劳动教育贯穿幼儿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各校重视程度不一,开展力度不一。学生和家庭配合度还须提升。缺乏工作经费。

成都市第十六幼儿园以立德、增智、健体、溢美为内核,形成了以体验为主的,以激发幼儿“独立、自信、感恩”三大品质为核心的特色劳动课程体系……

下一阶段全州主要工作思路是:一是进一步加强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的联系,积极开展大家访。二是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适时组织中小学师生到州职业技术学校观摩学习交流。三是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州为契机,将劳动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有机结合。

在区域层面,金牛区分别在2016年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工作中期推进会、2017全国中小学党建暨德育工作会上作交流发言,相关经验做法先后在教育部官方网站、《中国教育报》、四川省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简报等刊发,并获评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四川省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典型案例。

充分发挥劳动实践基地综合效益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哲梳理了近年来金牛区劳动教育工作的发展逻辑,对金牛区构建“一核引领、双向贯通、三轨同步、四轮驱动”的全劳动教育模式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成都的劳动教育是站在新时代要求下,站在育人体系的支撑上,站在成长成才的路径上来实现的劳动教育研究与劳动教育实践的双维并重,金牛区探索“全劳动教育”模式构建整体联动融合共生的教育生态则是智慧实施下的金牛样本。

海南省屯昌县思源实验学校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所黄琼博士表示,成都市、金牛区在劳动教育中的实践,为中国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作出了很有意义的探索。并建议劳动教育要融合到其他学科,要关注孩子日常生活中可以坚持去开展的劳动实践的机会。

思源实验学校是屯昌县第一所公办九年一贯制全寄宿学校。学校占地面积72亩,建有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劳动实践区,学校现有学生劳动实践基地20余亩。

金牛区

学校实践基地工程为两期。第一期:2009年12月,县政府投资建猪舍,建设面积500平方米,年出栏300头猪,猪栏建有配套50立方米的沼气池。挖鱼塘平整四周塘岸,养殖面积10亩,能放养几万尾鱼苗,套养鸭鹅几百只。塘岸闲置地,用以种植香蕉、木瓜、葫芦瓜、蔬菜等,形成以沼气池水给养瓜果蔬菜的立体型的养殖生产基地。

学生劳动教育发展大事记

第二期:2011年5月,政府出面租5.8亩地,用于蔬菜种植,主要用以种植各种时节蔬菜,如黄瓜、茄子、大白菜、辣椒、豆角、芊菜、葱等,还种了菠萝蜜等果树。

●2015年9月印发《成都市金牛区教育局关于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
劳动护照首亮相。

全校住宿生2000人,每天食堂泔水、剩菜剩饭作为养猪养鱼的主要饲料,猪的粪便进入沼气池进行发酵,沼气用于食堂炒菜能源,沼气液用于蔬菜基地肥料,构建了一个立体环保生态循环种养模式。

●2015年10月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交验单位”。

劳动基地每年生产无化肥农药的纯天然、原生态的果菜约1.5万斤,长期供应学校食堂。

●2016年3月金牛区学生劳动教育中心正式成立。

学校还以食堂作为劳动实践教育场所,每天安排家庭贫困的学生三餐进餐时到餐厅擦桌搞卫生,给予免费进餐回报。安排初中每一个班级负责一周洗碗搞卫生工作,食堂对各班级劳动表现给予适当的奖励。

●2016年4月《成都市金牛区劳动教育基点学校建设标准(试行)
》出台,劳动教育基点校申报工作正式启动。

为了更有效发挥实践基地的功能,对基地种植作物进行合理规划。每周每班有一节固定的劳动课,从翻地、播种、浇水、施肥到收获,学生每次劳动都是在班主任教师的带领下进行。每月各班按要求在各自班级的劳动基地完成任务,由学校安排专人对各班级劳动过程及成果的多少、优劣进行考核。

●2016年5月金牛区学生劳动教育联盟正式成立。

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既确保了师生劳动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又实现了劳动实践基地育人功能,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综合效益日益凸显。

●2016年12月金牛区劳动教育基点校评审工作进行,
劳动教育延伸到区内幼儿园,实现中小幼全覆盖。

依托实践基地区域推进劳动教育

●2017年2月起金牛区教育局命名“金牛区劳动教育示范校”
“金牛区劳动教育基点校”和“金牛区劳动教育基点校创建单位”共24所。

浙江省诸暨市教育局

●2017年9月四川省委改革试点集中督察评估小组对金牛区中小学劳动教育深改项目进行督察,给予充分肯定。

诸暨市坚持“依托实践活动基地,区域推进劳动教育”的工作思路,精心谋划方案,大胆实践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丰富了“学在诸暨”的品牌内涵。

●2017年11月金牛区劳动教育先进经验《抓好“四个创新”形成“四个成果”》被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评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

第一,明确任务,制订方案。诸暨召开专门会议,分析全市劳动教育现状,提出“加强领导,强化保障,明确任务,确保实效”的原则,制订了《关于区域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

●2018年7月金牛区劳动教育工作研讨会召开,研究《成都市金牛区劳动教育示范学校管理办法》,讨论《金牛区学生劳动教育中心工作规划》。

第二,强化建设,夯实基础。依托原有基础,内建外联,经过近一年的强化建设,市、镇、校三级基地建设提档升级,能较好地满足劳动教育的需要。

●2018年12月《突出“四个创新”
形成“四大成果”——成都市金牛区构建新时期中小学劳动教育新模式》获评四川省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典型案例。

市级内建基地建设,利用一所农林类职校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现基地占地面积82860平方米,建筑面积26550平方米,各类基础性教学设施齐全,拥有2000平方米连栋大棚和苗木基地、帐篷露营等上万平方米的场地。

●2019年1月金牛区教育局“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改革试点项目”荣获“教育影响城市”EPC2018成都基础教育年度盛典“年度教育管理创新奖”。

市级外联基地建设,主要依托诸暨发达的现代特色农业项目,从200多个大小基地中,综合考虑、反复筛选,于今年6月命名了10个首批市级校外劳动实践基地。

●2019年3月“金牛部落”手机APP正式发布,劳动教育系列活动及课程以项目形式进行网络发布,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动平台。

镇、校级基地建设,全市提出了一个镇至少建设一个劳动实践基地的要求,现镇级基地建成率达100%。

●2019年10月金牛区开展区级劳动教育星级学校评选工作,成立评审工作小组并组织专家进行评估验收,集中评审金牛区首批劳动教育星级学校。

第三,依托基地,区域推进。每年组织五年级、八年级的学生,以校为单位到基地参加实践活动,吃住在基地,时间一般为5天,达35个课时,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实行走班制。

●2019年12月金牛劳动护照2.0版发布,“金牛部落” APP“蚂蚁工坊” 板块升级。

市级外联基地主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走出去”就是组织学生到基地参观、劳动;“请进来”就是邀请基地的项目能手走进学校,传授技能。镇级基地承担了镇域内的学生劳动实践任务,要求每位学生每学期至少参加1次集中实践活动。

第四,课程跟进,融入课改。全市学校积极开发劳动教育课程,与高中选修课程、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建设相结合。

今后,诸暨将在前期全面实践的基础上,拟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着力构建劳动教育课程化建设体系,各级各类劳动实践基地的规划、建设、评估、运转等工作体系,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师资培训体系等。

建立全方位劳动教育保障机制

山西省晋中市教育局

晋中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突出顶层设计,强化统筹安排,严格过程管理,全面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劳动教育。

一是建立劳动教育保障机制。强化领导保障。晋中从市到县到校都成立了组织机构,制订了实施方案,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同时,强化经费保障,在教育部下拨专项经费9.5万元的基础上,市教育局下拨专项经费51万元,用于基地建设、教师培训和课程开发。

强化课程保障。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首先是用足用好通用技术、劳动技术等专业教师;其次是要求班主任、科任教师、少先队辅导员担任兼职教师;再其次是外聘当地的能工巧匠和非遗传承人,开展工艺类劳动教育。

强化资源保障。在教育系统内部,建成国家级和省级实践基地3个,市、县、乡三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51个。在教育系统外部,晋中与相关部门合作,建成现代科技、环境保护、质量教育等15个主题社会实践基地。

二是构建劳动教育推进网络。第一,突出学校教育主阵地。深入推进以“八大习惯”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公民素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德育序列化工作,组织了“爱学校的集体劳动”“爱爸妈的家庭劳动”“爱社会的公益劳动”“爱劳模的宣讲活动”等系列活动。第二,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晋中出台了实施意见,制定了考核细则,明确了家长在家庭劳动教育中的主体责任。

第三,用好社会教育大平台。榆次区依托丰润泽现代农业示范区,每年组织学生开展农业劳动教育。各县组织初、高中阶段学生定期到质量教育基地、环境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实践体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生活的乐趣。

三是思考与建议。学校的劳动教育教师多为兼职教师,专业性不强,系统性不够,建议进一步加快劳动教育专业骨干教师的配备和培养培训工作。开展劳动教育需要创新实验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建议进一步加强实验单位交流研讨,互相学习。

构建劳动教育评价激励导向机制

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教育局

沙河口区经过广泛调研、深入思考,确定了“有机融入、课程引领、实践体验”的工作思路,通过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获得劳动体验、习得劳动本领、创造劳动价值、享受劳动成果。

2015年12月,区教育局制订了《沙河口区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管理,努力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有效落实劳动教育任务。成功申报省规划课题《区域中小学劳动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100%的学校参与,众筹智慧,科学实施劳动教育。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引导各学校在《区中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手册》的基础上制定涵盖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劳动情感的评价制度和评价标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全区按照辽宁省教育厅“准确把握新时期中小学劳动教育关键环节”的要求,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课程、校外基地和家庭资源,全面实施劳动教育。

一是落实课程,创设劳动教育平台。落实大连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在三至九年级每周开设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文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在理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训练,在团、队活动中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二是校内劳动,营造劳动教育氛围。各中小学对校园绿地进行合理规划和分配,开辟专门区域让班级、学生认领。学生承担校园卫生保洁。

三是校外实践,延展劳动教育空间。自1999年起,全区通过自建、共享等形式建设了爱国主义教育类、公民意识教育类等6大类、30余个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每年投入150万元用于学生免费用车,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入3.0时代。

四是家务劳动,形成劳动教育合力。各学校按年龄开展亲子共同参与的“自理自立大比拼”“帮厨小能手竞赛”等活动。每年寒暑假,学校都会安排家务劳动任务,设立“22天家政服务岗”。

抓好劳动教育专业师资的培训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三汊镇初级中学

两年来,学校以劳动教育实验为载体,抓好劳动教育的课程建设、专业教师的能力提升、学生劳动意识的固化、师生劳动技能的提高。

一是统筹资源,夯实劳动教育基础。学校把政府划拨的一块紧挨校园面积为3300平方米的土地,平整为蔬菜培植、水稻种植、鱼苗养殖三个区域。联系区职校、三汊镇苗木基地、香稻基地为校外劳动实践辅助基地。争取专项资金,建成了劳技室、手工室和数字化探究实验室。

劳动教育的实施,关键在教师。学校推行三类培训,一是培训家长中的种植能手、养殖大户,注重从经验中提炼理论,让他们会说;二是培训有劳动特长的教师,加强技能温习,让他们乐教;三是培训新分配的青年教师,让他们专业。

争取家长对开展劳动教育的支持,组织家长观摩学生的劳动成果。

二是固本强基,落实劳动教育常规。学校开设了种植、养殖和手工等劳动课程,每年邀请区职校学生来校展演技能、才艺,每学期组织一次学生到校外劳动基地参观。全校七、八、九年级各有5个班,每天安排3个班的同学到基地参加活动,不同的季节体验不同的劳动内容。此外,15个班,每个班负责一块责任田,每个学生认养一棵植物,让他们记植物生长日记,谈劳动心得体会。

三是凝心聚力,拓展劳动教育效果。学校在扎实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获得至少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第一,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团结协作的意识。劳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甚至出现了学校某些时段未安排劳动,也有班级和学生主动申请劳动任务的现象。

第二,提升了学生劳动的技能。学生日常家务劳动也会做了,蔬菜和农作物品种以及种植时令也清楚了,本地常见鱼种及这些鱼的生活习性也明白了。

第三,转变了教师、家长、学生和社会群体的教育观念。课本中很多难以讲授、理解、掌握的知识点,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得到了理解掌握。适量的劳动并没有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反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家校协作推进“新劳动教育”课程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

2015年10月20日,学校被确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单位”,作为全国小学中唯一一所实验单位,全体师生倍感振奋,光荣和压力并存。

学校制订了《富春七小“新劳动教育”实验方案》,通过“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经过近一年的研究,形成了鲜明办学特色,提升了学生劳动素养,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与以往的“劳动教育”相比,“新劳动教育”特色课程群的实施以模块式架构、社团化运作、项目制学习,为开展学校教育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载体。“新劳动教育”特色课程群涉及人文、科学、艺术、语言、道德五大领域,基于劳动情境和资源,开设各具特色的课程。

在实验过程中,学校得到各部门支持,投入300多万元,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立了农具陈列馆、蔬菜种植区、小小农科院、花卉园、果树园、家禽养殖区和创意天地等区块。同时,建立了多个校外教育基地。

作为“新劳动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围绕“开心农场”充分挖掘资源,细微处入手,展开了一系列活动。“七小小农夫”活动,从研究土壤、播种、除草、施肥、收获、分享的过程中,不仅仅流了汗,更是与自然的零距离接触。

此外,通过学生、家长和老师的调查和讨论,学校设计了一套整理方法和规则。第二步,将“生活整理”活动延伸到了家庭。第三步,在做好“生活整理”的同时,学校引导学生把“生活整理”的方法迁移到学习上。第四步,要求学生每天进行思维的整理,培养孩子自我学习、反思的能力。家校合作方面,提出和完善了“12岁前应做的30件事”,密切家校联系。

为继续深入探讨课程改革背景下新劳动教育的课程构架,由章振乐校长发起,来自北京、上海等地15所学校本着自愿合作共进的原则,共同组建了全国新劳动教育联盟学校。

劳动着,是美丽的。作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单位,学校将继续通过“新劳动教育”实践,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

《中国教育报》2016年10月12日第11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