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17〕第26期
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精神、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简称“高教质量30条”)精神,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习国内外高校先进经验和改革举措,落实“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和“本科教学应该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2个共识,实现3个转变,即从“以学科为本”向“以学生为本”的转变,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教学相长”的转变,从“要我上课”到“我要上课”的转变。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改革为动力,实施“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改革为动力,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以实际行动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着力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努力办好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一流的本科教育。
实施“学在西电”行动计划。从关爱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角度出发,创建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个性发展的良好育人环境。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生助教制和“新生之友”计划,为学生班级配备学业导师,通过成立研究生助教团开展朋辈辅导,组织教师、机关干部与学生宿舍对接,并开展本科生国际交流、校企校所校际联合培养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从多方面给予学生学业指导。制定《大学生自我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学业跟踪预警和学籍管理系统,严格作息制度、严格课堂纪律、严肃考风考纪、推行综合评价,从点滴做起促进学生端正学风、静心学习。
通过实施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促进我校的内涵式发展,使我校人才培养的根本地位进一步巩固,使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健全,使西电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使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实施层次化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构建由新入职教师培养计划、中青年教师提升计划、教学名师成长计划组成的三级培训体系,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培训。2013年以来,组织各类培训270余场次、参加教师1.3万余人次。制定本科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建立健全教师教学准入、青年教师助教、教学鉴定、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等约束机制,以及教学竞赛、优质教学质量奖、教学型教授职称单列等激励机制,有效推动教师重视教学、投入教学、研究教学。2013年以来,共有415名教师获得教学准入证,课堂教学质量同行评价累计9864人次,获优质教学质量奖531人次。
主要目标: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热爱本科教育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构建可以促进科技及社会发展的、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建立系统化的创新创业和实践教育体系;营造诚实守信、主动学习、勇于创新、努力进取的良好学风,搭建引导激励学生自我发展的育人环境;建立健全教师激励、质量保障和政策保障机制。
实施系统化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计划。按照“通工程、精术业、强实践”的理念,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大平台建设和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实验教学改革、实验平台管理信息化,先后建成9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85个校企联合实习基地,形成了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性实践平台。以“第二张成绩单”为量化评价导向,把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组织开展实验实践能力达标测试,全校85%的学生通过“第二张成绩单”获得创新实践学分认定。以承办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契机,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有效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
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为引领,以“顶层设计、科学组织、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注重内涵”为工作要求,针对影响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薄弱环节,采取加大投入、实施内涵式建设的方式,围绕“规范秩序、强化特色,增强能力、提升质量”的工作主线,重点实施5个行动计划,包括:实施“学在西电”行动计划;实施层次化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构建系统化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计划;实施优质课程与教材建设计划;实施专业综合改革及教育模式创新行动计划。全面推动和提高我校本科教育质量,弘扬我校优秀人才培养品牌。
实施优质课程与教材建设计划。集聚优势力量和优质资源,建成一批体现学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成果的国家级和省级开放课程,探索建设在线课程开放平台“西电学堂”,初期建成300门课程,点击率超过85万次,在拓展教学时空、增强教学吸引力、激发本科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的同时,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加大教材立项数量和资助力度,推进系列化特色教材建设,电子信息类教材多次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省级优秀教材。
从关爱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角度出发,从多方面给予学生全面指导,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个性发展。建立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学业跟踪预警和学籍管理系统,构建多方协同合作的学生学业帮扶体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具体措施如下:
实施专业综合改革及教育模式创新行动计划。以专业认证的标准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并开展专业自评和专业认证,努力打造与国际接轨的特色优质专业群。实施各类教学改革试点项目600多项,建设沉浸式、共享课程互动教室,探索“大班授课、小班辅讲”、“探究式”试点课、学术前沿先修课等授课形式。完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立校院两级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发布制度,形成促进专业内涵式建设发展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建立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生助教制、实施“新生之友”
本科生导师制是为学生班配备学业导师,发挥教师育人的主导作用,加强师生交流、促进教学相长,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在学生的课程学习方面,建立研究生助教制,通过成立研究生助教团、设立助教基金等开展朋辈辅导,帮助本科生适应大学的学习。在学生的生活适应、学习方法、身心健康方面,实行“新生之友”关爱计划,“新生之友”是教师、校院机关干部与学生宿舍对接,通过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关心学生学习生活,开展适应、养成教育和学涯规划。同时学校还将丰富学生的文体活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2.本科生国际交流计划
支持优秀本科生国内外交流。在原有的法国“3+3”国际交流项目、爱尔兰交流合作项目基础上,推出优秀本科生公派留学项目和接收国外大学生访学项目,培养一批国家急需专业、学科领域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
3.优质生源基地建设
开展科技进中学活动,建立优质生源基地,完善全方位招生宣传体系,积极争取优质生源,扩大西电在知名中学的影响力。使招生宣传常态化、规范化,增设招生宣传人员专项补贴,设置宣传人员奖励经费。
4.毕业生质量跟踪
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的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毕业生质量及满意度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真实、客观反映毕业生质量情况。
全面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以及教学质量鉴定工作,有效地推动教师重视教学、投入教学、研究教学,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热爱本科教育、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具体措施如下:
1.课程培训和技能培训
开展核心公共基础课程的专题培训;组织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教学基本技能培训以及新型教学方法培训;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提供的培训课程、网络直播讲座,组织教师进行在线学习,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举办“教学沙龙”和教学专题研讨会,为教师搭建相互交流、分享经验的平台。
2.教学团队建设
构建充满活力的教学组织,实行教学负责人制,包括专业建设团队、平台课程教学团队、实验中心教学团队、教师教学微课群等。遴选一批负责人,制定相关负责人管理办法,每年给予经费支持资助各团队开展相关工作,切实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
3.海外培训与教学交流
定期选拔优秀骨干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进行教学研修,了解国外相同学科专业的发展动态、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引进国外的优质课程和教学经验;同时,聘请国外著名专家来校讲学,实现教师教学研究国际交流的常态化。
4.教师教学鉴定
建立本科课堂教学准入制度,强化培训、助课、试讲、准入、认证、预警等环节,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建立全方位、多元主体评价的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出台《本科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公平、公正的对每个教师的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与激励机制挂钩,激励教师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建立完善的教师教学鉴定实施办法,搭建网络教学鉴定平台。
5.教学激励体系
每年从“课程教案检查、学生评教、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和教学管理人员评价”等5个方面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设立教学奖励基金,评选“优质教学质量奖”和“我最喜爱的老师”。
组织开展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实验课程竞赛、多媒体课件大赛等,择优推荐参加省级、国家级的各种教学竞赛活动,提高教师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出台学院本科教育教学考核指标,考核学院教学质量和改革工作,根据考核结果给予奖励。
按照“通工程、精术业、强实践”的理念,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实践平台建设,构建系统化的实践教学平台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效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突出实践育人特色。具体措施如下:
1.校内实验平台建设
“硬环节”建设:拓展提升现有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实验水平和系统化培养能力,建成并完善“十二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形成一批优势特色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完成“雷达系统平台”、“嵌入式传感器平台”、“信息安全综合实验平台”、“微波光纤通信系统实验系统”等5~8个综合实验平台。
“软环节”建设:结合学科竞赛纳入课程体系改革试点项目,为学生设置“第二张成绩单”开展大量的实践创新活动。结合实验课程体系建设项目,针对全校50个专业的所有实验课程以及5个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的课程,优化实验课程体系、规范实验教学方法及实验大纲。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改革,实现网上选课平台建设、模块化课程改革、创新模块设计等。
2.校企联合实习基地建设
联合中兴、TI、中电54所等企业建设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规范生产实习教学环节,研究生产实习教学环节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制度;积极拓展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立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体系。持续完善校内外相结合,由普及层、提高层、研究创新层构成的实验体系。
3.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计划
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组织学生申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每年设立国家级大创计划项目80项、省级大创计划项目80项、校级大创计划项目100项。严格项目申报、开题、中期检查、结题等环节的过程管理。
组织构建新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方案,逐年建设一批创新、创业相关课程,计划增加5个模块共计30门以上的创新创业课程作为选修课或试点班课程;有组织地推进适应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求的精品教材编写工作,形成特色鲜明的创业课程和教材体系;搜集整理创新创业案例建立典型案例库。依托现有实践条件,建设6个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创新创业工程实践平台,创业孵化基地,以竞赛为驱动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平台,校企、校所协同创新创业平台,校友互动创新创业平台,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完善运行机制,形成系统化的创新创业实践环境。
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一直以来都是本科教学的重点,尤其是在当前教育部推行的精品开放课程、各类MOOC、微课等网上课程对高校的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高校拥有网上开放课程的数量将会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的一个标志。学校通过精品开放课程、微课程建设以及优质教材建设,将建成一批优质教学资源提高学校影响力。具体措施如下:
1.精品开放课程及平台建设
以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为契机,提高基础课程课堂质量。建设120门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从国家级、省级、校级三个层面进行推进,课程的建设将充分展示我校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成果。建设资源共享课平台和微课程平台,实现各类开放课程的网上共享,扩大我校优质开放课程的影响力和学生受益面,促进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推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和创新。
2.优质教材建设
加强与多家出版社的合作,加大教材立项数量和资助力度,激励广大教师积极撰写优质教材,重视系列化特色教材的规划与建设。
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专业综合改革为抓手,加强专业特色建设,开展专业认证,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研究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新方式、新方法,提升学生受益面。具体措施如下:
1.专业综合改革
积极推进各专业综合改革,加强建设现有的国家级、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及培育项目,要求以专业认证的标准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并逐年扩大专业综合改革的数量。在专业综合改革基础上,全面组织开展专业认证工作,三年内拟完成10个专业的专业认证申请。
2.创新人才培养
加大“教改班”、“卓越计划”试点班、“祖同菁英班”、“信息科学英才班”、“空间科学实验班”等拔尖创新人才试点班的支持力度,建立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按照“精细化设计”理念修订完善各类试点班培养方案、落实好“卓越计划”试点班企业阶段培养的实施内容与实施细节、出台“祖同菁英班”研究所阶段实施方案、完善各试点班选拔实施细则,明确选拔方式及培养模式。启动全校课程大纲制定工作,将每门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贡献度体现到课程大纲中,编印出版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大纲。
3.教学改革试点项目
全面实施各类教学改革试点项目,调动全校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一方面,持续支持可显著提升学生受益程度的教学方法改革项目,包括“大班主讲、小班辅讲”、“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反转课堂、”“案例教学”、“挑战性示范课”等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另一方面,加大对校级、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数量和投入力度。对各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建立有效跟踪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及时改进。
4.质量保障
健全校内质量保障制度,完善校院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立校院两级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