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16〕第44期
康定市姑咱片区寄宿制学校。在甘孜州首府康定县城的环山东路上,有着“智慧大脑”之称的甘孜智慧教育云服务中心——康巴网校坐落在一片拥挤的居民楼群中。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坚持主动作为、因地制宜,着力创新模式、完善机制、强化保障,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智慧;智慧教育;甘孜州;网校;智慧云
■落实落实再落实写好教育“奋进之笔”特别报道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1+2+3”模式。建设甘孜智慧教育云服务中心,集成教育资源、教育管理两大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上下连接、左右互通的智慧教育云服务数据库和信息枢纽。搭建AB两类远程网络教育平台,A平台通过内地优质教育资源带动州内优质,覆盖30%左右学生,帮助学生足不出户、远程跟读名校;B平台通过州内优质资源带动州内薄弱,覆盖70%左右学生,贴近农牧区实际,促进州内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目前,全州建成幼儿园观摩式、小学植入式、初中录播式、高中直播式等各类远程网校95所。创建州、县、校三级形态,州一级创建“康巴网校”云平台,拓展新型教育信息化业务;县一级创建“智慧教育中心”,服务县域内学校信息化运用;校一级创建“数字化校园”,有效拓展校园管理、教学、教研、服务空间。
构建学校自己的教学资源平台,为教师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保障;原本需要抱着三大摞卷子批改一周的试卷,通过网络阅卷系统两小时之内连成绩分析都能全部完成……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第五中学,教师们越来越多地尝到了运用信息技术的甜头。“通过信息化技术解决了一些教学管理难题,把人从繁杂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我们也有更多精力真正关注到老师和学生的发展上来。”该校校长李君龙说。
完善推进机制,实行“州级统筹+分县延展”方式。州级层面搭建框架,依托教育城域专网、智慧教育云平台等,形成教育信息化枢纽中心,实现教育城域网全域覆盖,建成教育高速传输专用通道。县级层面拓展延伸,加大学校优质数字资源开发,校校通覆盖全州87%的县、乡学校,班班通覆盖全州83%的班级,网络计算机教室全面配备,生机比达到6:1。校级层面具体运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教研、师资培训、学校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建成主播教室43间、录播教室107间、远程师训室272间、听课教室272间,开发教材60余种,开展“每天一小时”教师培训。
康定市姑咱片区寄宿制学校。
这不是个案。如今,信息技术在内蒙古各地各校已得到广泛应用,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对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的促进作用愈加显见。今年,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厅长突破项目”,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力度前所未有——深化应用、创新机制,大力推动全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向深向实发展。
新萄京棋牌app ,强化工作保障,形成“纵向推动+横向联动”合力。州、县两级分别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统筹、教育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的工作格局。出台相关文件,州级层面组织召开教育发展大会、教育工作现场会等近10次,加快数字化、信息化、优质化办学进程。强化资金保障,每年整合“生态转移支付”、“民族地区教育十年行动计划”、“薄弱学校改造”等国家、省级专项资金5000万元以上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州级每年投入2000万元,各县每年投入3000万元,三年累计投入逾3亿资金,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经费保障。
两年前,还在上小学四年级的藏族女孩央金,每学期最大的期盼就是去多媒体教室上课。“那时候像盼望过年似的,每次去上课都很新鲜,我们班级的老师要‘舌战群儒’,才能抢到一次机会。”央金就读的康定市姑咱片区寄宿制学校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一所乡镇小学,位于大渡河西岸,藏族学生占到80%。在搬迁到新校址之前,全校24个班级只有一间多媒体教室,平均每个班级一学期只有两三次上课机会。
“内蒙古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深刻地认识到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既是事关教育全局的战略选择,也是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紧迫任务。”内蒙古自治区党委高校工委书记,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侯元说。
受地理区位远、社会发育程度低、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地域广战线长等因素影响,几年之前,甘孜教育与省内平原地区差距仍然较大。
加大投入、统筹优化,厚植教育信息化土壤
不过,央金的梦想很快就变成了现实。2014年9月,学校搬迁到了设施齐全、条件优越的现代化新校区,借助甘孜州教育信息化平台,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智慧校园诞生。100M的光纤进入大山深处,通过远程网络,外面的世界更真切地展现在央金面前。“现在学校每间教室都有多媒体设备了,我们每天都用PPT和一些视频来学习知识,那里面朗读的课文特别好听,普通话很标准。”面对记者,小姑娘两颊泛红,十分兴奋。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统筹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等一系列教育重大工程项目,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明显改善。
其实,作为小学生的央金,看到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在这所现代化的校园里,除了崭新的信息技术教室,还有甘孜智慧教育平台下的各种特色教学配置:电子备课室、师培室、主播教室……这些看起来有些陌生的名称,在甘孜的中小学早已不是新鲜事。
在呼伦贝尔市,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校园网建网率、普通教室多媒体配备率、同频互动教室覆盖率均达到100%;在阿拉善盟,2015—2016年,全盟投入1300万元建成42间高标准同频互动教室,实现了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同频互动教室全覆盖;在赤峰市,通过创新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和应用模式,实现市“智慧教育云平台”三级互联互通、共享共用,资源总量达7258G……
截至2019年底,全区中小学全部接入互联网,其中91.55%的学校接入带宽在100M以上,93%的中小学建成校园网,普通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配备率达到98%。信息化教学应用覆盖全区所有中小学和94%的教学点。
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室。
“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就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持续不断变革教育的过程。在内蒙古,信息化已经逐步成为变革教育体系、提升教育品质的内生变量。”侯元说。
康巴网校“网”住藏区各级学校
为进一步提升农村牧区教学质量,解决农村教师结构性短缺、教学水平不高问题,内蒙古从2015年开始在全区试点推进“同频互动课堂”建设,在城镇优质学校设主讲教室,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设接收教室,利用互动平台、录播系统和网络将主讲和接收教室互联,采取“一对一”或“一对二”的方式,在城镇优质学校和乡村薄弱学校间开展远程同频互动教学和教研,师师、师生、生生间实时互动交流,课堂教学实况同步传送到资源平台上,供师生在线学习。
“越是落后,越要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越是贫穷,越要集中资金办好现代化教育”。2012年甘孜州抓住机遇,实施了“智慧甘孜”教育,2014年,成立康巴网校。
2017年底,自治区又投入2.5亿元专项资金,在全区中小学实施“同频互动课堂”建设项目。截至目前,全区有2341所中小学建成“同频互动课堂”系统,占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数近80%,覆盖全区所有旗县。
在甘孜州首府康定县城的环山东路上,有着“智慧大脑”之称的甘孜智慧教育云服务中心——康巴网校坐落在一片拥挤的居民楼群中。这里是承载甘孜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中心枢纽。“我们建立康巴网校,是将教育信息化的很多资源进行整合,把电化教育馆、网络建设、信息管理进行整合,把康巴网校作为一个整合的载体。”甘孜州电教馆馆长何光良向记者介绍道。
此外,内蒙古以购买服务方式建成自治区教育云平台,汇聚优质蒙汉文数字教育资源,向上接入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向下与盟市或区域平台互通,共享区域特色资源。平台现有资源总数110万件,自治区“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课程5万多节。
甘孜智慧教育云服务中心基于教育城域网,运用云计算技术手段,集成教育资源、教育管理两大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上下连接、左右互通”的甘孜智慧教育云服务数据库和信息枢纽。
通过一系列举措,内蒙古各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为进一步深化应用,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作用奠定了基础。
州一级创建“康巴网校”云平台,县一级则创建“智慧教育中心”,上连康巴网校、下连县内学校,服务县域内学校信息化实际运用;在校一级创建“数字化校园”,有效拓展校园管理、教学、教研、服务空间。目前,甘孜智慧教育云服务通过卫星天网和教育城域网,覆盖了全州18个县,开通398个点位,接入826所学校。
以点带面、深化应用,涵养融合创新泉流
网络畅通了,平台建好了,但“高速路上没有多少车”,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尚不能说落到实处。
两个平台 让藏区学生共享名师课堂
侯元坦言,之前全区很多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应用上还是知识呈现和获得信息,层次粗浅,对于提高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效益还远远不够。“这说明我们一些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在开展信息化工作时思路和方法不当,对信息化的核心价值把握不清,还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上。”
在姑咱片区寄宿制学校的电子备课室,老师们在认真地观看成都市实验小学的教学视频,记录着同步教案。他们将吸收借鉴省内优质的教学资源,进行二次备课。先行消化后,再根据姑咱学生的特点,把名校课程“植入”进自己的课堂。
为此,内蒙古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融合应用,开展了教育信息化应用试点工作、“智能教育示范区和示范校”创建活动、网络学习空间普及应用活动,加强对“同频互动课堂”应用指导,切实推动教育理念与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变革创新,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
在康定中学高二班,讲台上的老师“不见了”,学生们目光所及,是电子白板视频里成都七中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课画面。学生们通过卫星直播,与成都七中的学生同步上课、同步作业、同步检测,享受着原汁原味的省城课堂教学。
作为全区推进教育化工作的重要抓手,“同频互动课堂”的建设和常态化应用,在今年得到更大力度的推进。自治区教育厅相继出台了3个通知,从落实责任分工、创新应用模式和建立激励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进一步规范“同频互动课堂”操作流程。
这些远程教育模式,得益于甘孜州创建的两类智慧教育平台。其中A平台以“省内优质带动州内优质”,依托成都市机关三幼、成都市实验小学、成都七中育才学校、成都七中四所省内优质幼儿园和学校,把教学资源引入州内。同时,根据学生年龄及接受程度,针对不同年级,开展幼儿园“远程观摩式”教学、
小学“远程植入式”教学、初中“远程录播式教学”和高中“远程直播式”教学。
今年9月18日,自治区教育厅召开“全区中小学‘同频互动课堂’有效应用专项整改推进视频会议”,部署应用工作。11月11日,召开全区“同频互动课堂”应用培训会议,有11个盟市制定了工作方案。
为了防止教学的“水土不服”,B平台以“州内优质带动州内薄弱”,录制甘孜州内康定市回民小学、康定市民族中学、康定中学等本土学校的优质资源,通过网络传输到较为偏远的农牧区学校。记者了解到,A平台覆盖30%左右学生,实现学生足不出户、就能远程跟读省内名校的梦想;B平台覆盖70%左右学生,坚持教学贴近农牧区实际,促进州内教育均衡优质发展,B平台与A平台形成互补。
同时,建成自治区“同频互动”教研平台,各地“同频互动课堂”授课信号可实时接入或以录播方式上传自治区教育云平台,确保教研员可通过平台实现在线观课、评课及互动交流。
像康定中学,它既是A平台的远端学校,通过“直播式教学”吸收借鉴成都七中的优质教学资源,又是B平台的前端学校,把校内名师执教的课程综合成教学视频,传送给州内其他学校,让全州学生共享优质教育。
“周二、周三由自治区教研室面向全区开展教研,周四、周五由盟市、旗县教研室主持本地区或跨区域教研。”自治区教研室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甘孜州已开展远程网络教育的学校有95所,其中幼儿园20所、小学38所、初中30所、高中7所,搭建了甘孜州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15年远程“就读”川内名校的阶梯。
“通过自治区的‘同频互动课堂’,我们阿拉善盟和赤峰市、呼和浩特市的3所高中,联合进行了一场大教研活动。三地的老师通过示范课、讲座、点评联合开展了教研实时互动交流,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阿拉善盟教研室教研员金海红说。
这些平台的建立,也直接颠覆了老师的工作。以前靠“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黑板”就可以“传道授业解惑”,而现在正课都由前端学校教师实施,远端学校的教师则“退居二线”。这样一来,老师还能干什么呢?面对记者的疑问,康定中学校长陈军解释说:“刚开始有很多老师不适应,特别是不知道老师的职责如何重新定位。但实际上,课前准备、课后指导、作业考试以及学生的思想工作还是要自己的老师来做。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要成为学习情况的掌握者、学习课堂的组织者、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习疑难的点拨者,学习疑问的辅导者、学习结果的诊断者。”
截至目前,“同频互动”今年共开展自治区级活动128次、盟市旗县级活动216次,培训教师数万人。
信息化助推藏区“高效教学”
侯元表示,从实践来看,内蒙古以“同频互动课堂”为抓手,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整体提升,教研部门基本实现了网络教研常态化,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明显提升,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得以逐步扩大。“可以说,在构建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上,我们初步探索形成一条符合自治区实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
在康定市回民小学五年级班,记者看到,课堂上,学生们每人手持一台平板电脑,接收试题、作答、提交都在上面进行。老师手中同样有一台平板电脑,进行及时评改、讲解和补充。
技术引领、以人为本,播撒进取创新种苗
校长袁洪珍向记者介绍,学生的作业都通过未来课堂平台完成后及时上传,老师通过数据分析及时把握学情,反馈信息,引导学生及时补正,很好地实现了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目前,甘孜州开展“未来课堂”的班级共有42个,并且在逐年增长。
只有好的平台、好的应用模式,如果没有学校层面的具体运用、教师教学的常态操作、学生信息素养的普遍提升,教育信息化仍然是停留在表面的繁荣。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是在规模化教育的前提下实现教育多样性、个性化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在推动全区教育信息化发展中,自治区始终坚持育人为本。
除了开设未来课堂,甘孜州还开展了“每天一小时”教师远程培训、远程协同教研、远程同步备课等新型教研模式。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内蒙古很多中小学将“白板+投影”升级为触控式教学一体机,进一步改善了多媒体教育教学的条件,这为实现全程信息化教育教学提供了保障。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的介入在重塑教学过程的同时,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新海中学七年级班学生单毅来自鄂温克旗西公社,因为父母工作繁忙,单毅一直住在奶奶家。升入初中后,学业压力陡增,考试不及格、作业完不成的情况频频在这个家长、教师眼中的“乖孩子”身上发生。
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室。
新海中学的机器人社团活动,给了单毅重拾信心的机会。在这里,他动手能力强。理解能力强的潜质很快被激发。
“在自治区机器人创意大赛中,单毅和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制作出了一个牙签机器人,非常适用于餐厅的工作。该作品获得了自治区一等奖。”该校信息技术课教师盛晓军说。
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室。
更重要的是,在学校机器人社团通过学习电脑编程,组装调配操作,参加一系列比赛,单毅的思维习惯和观察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孩子越来越自信,学业也有了大幅进步。可以说,信息技术为他的成长发展打开了一扇窗。”盛晓军说。
在姑咱片区寄宿制学校的师培室,按照康巴网校提供的师培课表,十四位数学老师正在进行当天的培训。自2015年3月开展至今,由甘孜州教育系统骨干教师组成的网络培训师资队伍,利用远程网络,已累计开展“甘孜州教育系统校长、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三支队伍每天一小时专业能力提升培训”千余节次,参训人数16万余人次,全州建立师培室272间。
通辽市奈曼旗平安学区中心校,地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地区,距离旗政府所在地尚有近百公里。在这所学校当了多年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存亮,今年格外忙碌。“我们新开了编程课,不仅学生学,其他学科的老师也都跟着学。”存亮说。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甘孜州,地域广、学校分布零散。如果要按之前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师培训,最远地区学校的老师起码要花上两天两夜翻山越岭才能抵达康定县城。如今,培训不仅没有任何交通成本,还免除了老师舟车劳顿之苦。而且通过设在康巴网校的远程师培管理大屏幕上,全州各个学校的师培情况一目了然。甘孜州电教馆馆长何光良表示:“我们通过系统实时监控教师学习情况,以此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及业务水平。”
为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应用服务基层的能力,今年自治区教育信息中心探索实施自治区级“同频联盟送课活动”,根据农牧区基层学校需求,以信息技术、学前教育、英语课程为主,邀请名师,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向全区进行直播授课。“说实话,以前是一点也没接触过,现在通过这样的直播课堂我学会了编程。”存亮说。
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配合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了甘孜州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12年,康定中学应届高中直播教学班一名学生被清华大学录取,实现了甘孜州本土培养清华学生零的突破。
“通过上自治区‘同频互动示范课’,部分贫困地区中小学之前由于缺乏师资无法开足信息技术课程,现阶段已可较好地开设包含编程在内的信息技术课程。”内蒙古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建设藏区一流、人民满意教育”,甘孜州政府州长益西达瓦表示:“虽然甘孜州教育信息化工作初见成效,但仍然存在信息化深度运用不足等问题。未来我们仍然任重而道远。”
侯元表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目标,为推进教育信息化深度发展指明了方向。下一步,内蒙古要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让管理人员、教师认清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明确信息时代教育变革与创新的方向,掌握融合创新的方法,要组织、激励学校开展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探索,让学校信息化课堂教学从表面繁荣真正走向有效推进。
《中国教育报》2019年12月27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