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逐步增强;面向新时代,期待教育发展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保障工农大众的受教育权利,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教育兴国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近年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投入的比重平稳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从2012年起实现了4%的目标。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更加凸显。面向未来,我们期待中国教育能够引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的辉煌成就,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等得到大幅度提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教育发展的目标从规模普及转向质量提升;面向新时代,我们期待更加公平、优质、多样的教育。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逐步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程度。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普及化程度大为提高,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学前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实现普及,高等教育即将迈入普及化阶段,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当前,中国教育发展方式正从以规模扩张和空间拓展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面向未来,中国教育要致力于拓展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满足社会公众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选择性需求。
昨天下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举办第二场新闻发布会。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70年来我国教育在数量、质量、结构、制度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作了介绍。他指出,中国新增劳动力中有48.2%的人接受过高等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6年。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从无到有、由弱到强;面向新时代,我们要迎接信息革命驱动下的教育现代化新形态。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近年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兴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组织形态、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知识传播方式从传统的单向传递转为多向互动,教师的角色正在从学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学校在为信息科技革命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撑的同时,要主动适应信息科技创新带来的教育形态的变革和就业市场的变化,保持敏锐的目光,主动、理性地应对挑战。面向未来,在向现代化教育形态转变的同时,也呼唤我们回归生命养成的教育,让孩子们学会学习,迎接不确定性的未来社会。
70年,从扫除文盲开始,到发展成为教育强国,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可以看出,正是在大力发展教育的过程中,提高了劳动力素质,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等得到大幅度提升,从而实现了强国的目标。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教育体制机制经过重建、调整和改革,在摸索中不断前行;面向新时代,我们期待建立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中国特色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体制机制的建立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是简政放权、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管理体制。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进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阶段,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完善,逐步探索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经费投入渠道多方拓展,形成了层次类型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教育发展局面。面向未来,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新型教育治理体系,实现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之初,5.5亿人口中,有4亿是文盲。而今年7月,教育部发布的《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88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76亿人;专任教师1672.85万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教育发展模式从照搬模仿转向自主探索;面向新时代,我们期待中国教育能够为世界教育发展和教育国际化作出中国贡献。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先是模仿苏联的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开始探索中国特色教育发展道路,形成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观点,对教育规律性的认识逐步深化并不断丰富发展。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国际化进程逐步加快,扩大和深化中外人文交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全面提升,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面向未来,我们要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加强国际化战略思维,探索和总结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国方案与中国经验;努力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和国际视野、国际理解力及参与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1.7%,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2%,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8.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
这些数据显示,我国整体教育已经实现普及化,包括高等教育,也将步入普及化时代——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会达到50%,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0%,是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时代的标志。也就是说,70年间,我国教育实现了扫除文盲的最低要求,发展到办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新时代。
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首先得益于国家不断提高教育投入。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我国教师工资福利支出占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已连续多年超过50%。教师工资由上世纪80年代之前在国民经济各行业排倒数后三位,提升到目前在全国19大行业中排名第七位。2010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只有56.6%。而2018年,这一数据达到81.7%,提高了25.1个百分点。
其次是制度与法规建设。最为重要的制度,当然是1977年恢复的高考制度,高考制度的恢复,对于构建我国整体教育秩序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一制度也不断随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进行改革和完善。目前,已有14省启动新高考改革。
另外,我国已经建立起系统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包括《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高等教育法》。通过实行依法治教,教育行政部门改变领导方式依法行政,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与水平。把教育发展、教育管理、学校治理、教师管理均纳入法治框架,也整体提高了教育管理与学校治理的水平。近年来,随着国家推进教育改革,也启动了对这些法律的修订,把教育改革也纳入法制轨道。
从扫除文盲到成为教育强国,70年来中国教育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当然,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不能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正是我国教育事业接下来的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