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背景下,学习会发生什么变化?学校会发生什么变化?教育会发生什么变化?适应迅速变化的时代,教育应该如何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重构互联网时代的师生关系
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教育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又如何坚守育人的本质?
作者:钟登华(天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这是一个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成为人与人互动交流的重要方式,正在日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在互联网背景下,学习会发生什么变化,学校会发生什么变化,教育会发生什么变化?适应迅速变化的时代,教育应该如何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命题,对以上命题的探究,有利于描绘未来学校的样子、未来教育的蓝图。
《中国青年报》(2017年01月09日10版)
教师和学生的界限在逐渐模糊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需要重新定义
钟登华在食堂与学生们共进午餐。
当互联网新技术出现时,意味着无限的升级,很多原来的东西需要重新构建。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互联网时代为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及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新的契机和环境。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并且师生关系对教育质量具有重要影响。重塑互联网时代的师生关系,对于培养互联网时代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在坚守育人为本的基础上,借助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创新师生交流互动平台,拓展师生交流互动形式,强化师生关系的育人功能,培养能够胜任互联网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未来的学校是什么样子?未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教和学是什么样子?是变得更好玩还是更累?教师和校长又将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这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现在还没有一致的答案,也很难得出一致的答案。
坚守育人为本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互联网给学习带来很多变化,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有更多维度,教学资源是海量的。现在的老师可以用更多资源来教学,但外在的资源如果未经消化,也不能转化成生命的一部分。只有经过消化吸收的内容,才能化入生命之中。所以,对于经典的知识和内容,也应该熟读精思,精益求精,使之融入血脉,深入心灵,化为气质。
坚守育人为本是建构互联网时代师生关系的根本原则。师生关系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根本在于育人。这一基本坚守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农业时代如此,在工业时代如此,在互联网时代亦是如此。其至少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师生互相尊重,平等对话;第二,互联网技术应当为师生所用,为育人活动服务,以育人为目的。
学习资源的丰富、学习方式的多元,也为教师的教学创造了新的机遇,提出了新的挑战。学校已经没有了围墙的限制,泛在的学习成为常态;学习没有了一劳永逸的可能,终身学习显得越来越重要。学无止境,学不可以已。学生可以是教师,教师也应该做学生。教师有问题搞不明白,也要向学生请教。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校长不学习,会跟不上教师的发展;教师不学习,会跟不上学生的发展。道者为师,能者为师,贤者为师,会学习者为师。
首先,师生互相尊重,平等对话。师生关系首先是一种人际关系,平等与互相尊重是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应遵循平等与互相尊重的基本准则。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摒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陈旧观念,在平等交流对话中促进学生学习与成长成才。同样,学生也必须尊重教师。伴随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创新速度不断加快,新旧知识交替的周期大大缩短,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及渠道不断多元化,从而学生的知识视野可能比教师更为宽广。但即便如此,学生也不应该因此而不尊重教师。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从而,互相尊重、平等对话也是互联网时代师生关系和谐的基本准则。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更加开放。曾几何时,人们靠一个半导体收音机接收外界的信息。现在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多,电脑、手机、平板、网络图书馆,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领域。
第二,互联网技术应当为师生所用,为育人活动服务,以育人为目的。互联网时代的师生关系虽然有别于其他时代,但是不论互联网时代有何新变化,也不论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技术如何发展,一切都应以育人为目的。并且,“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尊重人、敬畏人,人是推动一切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所以,在师生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迅速发展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及互联网时代的各种发展成果应该被用来建构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更好地服务于育人活动,实现育人目的。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更加包容,兴趣课堂更加突出,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爱好。教师和学生的界限在模糊,评价体系更加多元化。每个人都可以是独立的个体学习者。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支持,使得每个人的学习都可以是量身打造的。教师基于人工智能可以提供更精准的教学,还可以全程数据记录,跟踪分析,优化结果。
创新师生互动平台与方式 强化育人功能
互联网时代对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带来变革和挑战。比如,学校可以通过微信交流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教学相关信息;利用网络建立并维护学生社团,推动社团活动;依托新技术进行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学生学业与生涯发展也可以借助于网络;学生在网络上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多,网上课堂成为新常态;隔着遥远的距离,可以共上一堂课。这样的课堂,如果不是借助于互联网,就根本无法实现。
师生交流互动是师生关系的重要内容,师生交流互动直接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建构,进而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在坚守育人为本这一根本原则的基础上,要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搭建多维师生交流互动平台,创新师生交流互动方式,进一步强化师生关系的育人功能。
互联网时代,未来有没有可能出现集合人类智慧的超智能机器人教师?从教于学校之外的独立教师,现在已经出现,将来更会大量出现。游离于学校之外的学生也可能会越来越多。学生可以在家学完所有功课,线上加线下,学习无处不在。那个时候的教学和教育还是一体的吗?
互联网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和新的契机。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以创新为主题的时代,互联网时代所需要的不再是仅仅懂得如何记住知识的人才,而是要求学生具有优秀的综合素养,要求学生具备问题识别和问题解决能力,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教学不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更应该帮助学生不断地发现自我,帮助学生形成探究世界的意识和能力,形成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素养。
因此,互联网时代的教学需要重新定义。碎片化学习与整体学习以及学习与游戏的界限还会如此分明吗?学习旧知识、探索新问题之间的界限还会如此清楚吗?学习的空间,如教室、工作室、实体空间、虚拟空间、班组的学习空间、集体的学习空间等都在发生变化。诸如此类,各种变化扑面而来,有时是难以想象的。
在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师生的交流互动至关重要。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单纯强调学生为中心或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活动都是具有局限性的。教育活动中,师生的交流互动才是推进教学相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教师与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教学相长、互相促进,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识别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孔子所采取的与学生对话式的教学法、宋代书院中师生辩论互动的教学方式,以及产生于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等等,其精髓都在于师生的交流互动。所以,互联网时代更需要通过师生的交流互动来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同时,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师生交流互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为师生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互联网时代的师生交流互动较少地受到时空的限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师生的交流互动形式更为灵活,师生交流互动平台更为多样化。所以,我们应以此为契机,借助互联网技术,打破单一的以第一课堂为主要的师生交流平台的局面,拓展和打造多维的师生交流互动平台,创新师生交流互动的形式。如进一步探索导师制度、设立师生科研项目、鼓励师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小型研讨会、建立各种网络师生交流互动平台等。
互联网对教学方式的变革影响深刻,但教学不是教育的全部,只是教育的一部分。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固然巨大,但绝不可能颠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在任何时候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一方面,我们要正视互联网对教学方式的影响,与时俱进,顺势而为;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坚守教育之道,探寻教育本真,遵循规律,守正创新。
从而,互联网时代的学生培养更需要强化师生的交流互动,同时,互联网时代也为师生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所以,互联网时代要创新师生交流互动方式,建立多维的师生互动平台,实现良好的师生交流互动。并且,良好的师生交流互动,也可以很好地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与误解,减少各种师生之间的矛盾,这对于和谐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发挥着重要作用。
好的教育就是好的师生关系
提升育人质量 培养创新型人才
互联网时代更要回归教育的本质
坚守育人为本,以强化师生交流互动为重要内容所建构的新型师生关系,应以提升育人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和使命,这既是互联网时代为教育活动所带来的契机,也是互联网时代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变革的时代需要变通,更需要坚守。我们不仅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引领潮流,与时俱进;还要更好地回归教育本原,追寻教育的本质。
已有研究表明,教育活动应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促进学生自身的学习投入是高校提升育人质量的根本所在。外在的硬件资源以及课程教学等只有通过学生的学习投入才能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影响。学生的学习投入是学生自身学习信念与学校资源供给、人才培养平台等外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师生交流互动是连接学生自身学习投入与外部环境之间的重要纽带。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这种纽带更为多维与多样,更为灵活,从而使得学生学习投入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也更为紧密,有助于使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好的教育是什么?我认为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特别重要的因素。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教育也是这样。无论以何种方式疏远、隔离人与人的交流,都是跟教育的本意背道而驰的。
通过多维多样的师生交流互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适合于自身的学习信念与成长成才信念,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发展,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只有形成了个性化的学习信念与成长成才目标,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激情和兴趣,才能逐步形成创新的意识和精神。所以,师生交流互动是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形成个性化发展信念,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好的教师是怎样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做学生成长的陪伴者和引领者。互联网虽然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教师的价值是永远不会被取代的,学校也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是一种场,在教育的美好氛围中,爱、关心、精神、气质和人格魅力可以替代千言万语,超越千山万水,甚至一个眼神,都很重要。
通过多维多样的师生交流互动,可以帮助学生选择并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和人才培养平台,帮助学生培育个性化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综合素养,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课堂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虽然为学生知识的记忆和获取提供了重要支撑,但对于学生价值观、能力的形成则作用有限,并且班级授课制也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慕课”“翻转课堂”等冲击着传统的课程教学,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此外,各学校还为学生提供了科研项目、实习实训、学术交流、跨学科交流研讨等各种学习资源和机会。并且,现在各种商业化的网络在线学习平台、移动学习平台等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学生可以选择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平台越来越丰富。所以,通过多维多样的师生交流互动,可以帮助学生选择并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和人才培养平台,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能力结构以及综合素养,也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不论是从学生个体,还是从学生群体,都将有助于创新个体以及创新团队的培养和形成。
好的学校是怎样的?好的学校应该促进学生的健康、幸福和发展,应该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引领学生的价值追求,净化学生的心灵世界。在追求速度和规模的互联网时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希望采用高效便捷的方法,让成功变得更加快捷一些。但教育是点点滴滴、润物无声的,需要教育者真情的坚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我们常说“君子不器”,君子不仅仅是掌握一门技术就可以了,只掌握技术的人叫专业人,而我们真正要培养的是有道德的君子。所谓“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谦谦君子”“君子如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都是在说君子的精神气质和道德品质。这样的气质与品质是需要在长期的教育与修炼中涵养而成的。
学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鼓励与引导师生交流互动,深化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重视师生互动在学生学习以及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强化师生交流互动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真正地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从愿景变为现实,实现中国的人才强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教育最终是以心养心的过程,是生命对生命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通过信息传递、通过互联网来达成,但绝不能忽略生命与生命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交融。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不能仅仅关注教育的工具性追求,更要注重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关注精神、信仰、理想、信念,培养学生慈爱悲悯的人文情怀,使学生拥有善良的心灵。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正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多云,教育是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
编者:我们希望这里是真正的圆桌会议,尽量接近理性,尽量远离口水,尽量富于建设性,谈论那些从胎教开始就争论不休的教育问题。为此,我们拉出一张“教育圆桌”。
真正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
中国青年报:
(编辑 赵习钧 王陟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