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活力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如何使这项重要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关键是创新宣传思想工作话语体系。

各高校通过创新课堂教学话语、丰富授课平台和形式,促进了高校思政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激发了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伴随思政课创新改革的推进,如何加强课堂教学话语创新、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各高校关注的热点。燕连福建议思政课教师学会驾驭教学话语,创新教学话语。

中央下发文件,要求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进一步明确了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的基本定位。今日,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韩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冯培、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郝立新分别在《北京日报》撰文,探讨如何加强高校思想理论建设。四位学者指出,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必须筑牢,高校教师要懂得“打铁还需自身硬”,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奖惩的首要依据。

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高度重视话语体系问题。宣传思想工作总是以一定的话语体系为支撑的,不同话语体系又是有差别的,诸如官方话语、民间话语之别,学术话语、生活话语之别,现实社会话语、虚拟网络话语之别,等等。不同时代产生不同话语,不同实践创造不同话语,不同人群使用不同话语。不同话语体系之间如果对接不好,就会出问题。当前,一些高校思想政治课之所以出现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现象,原因之一就是话语体系错位。人们常说,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做宣传思想工作也是如此。做宣传思想工作,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什么人、他们习惯于什么样的话语体系。在这方面,我们党的领导同志作出了很好示范。毛泽东同志善于通过讲故事来阐明深刻道理,愚公移山的故事、白求恩的故事、张思德的故事影响教育了几代共产党人。邓小平同志善于用简短的大白话讲治国安邦的大道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摸着石头过河”等,都是改革开放时代的标志性话语。这启示我们,话语体系对宣传思想工作成效具有重大影响,只有话语体系对接,才能事半功倍。

教学话语;课堂教学;思想政治工作;改革

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必须筑牢:

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尤须明确对象、贴近受众。青年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主体人群,是高校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对象。当代大学生有很多特点,如视野开阔、崇尚创新、追求个性等。面对这一群体,以往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话语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缺灵气——对大学生讲官话,呆板枯燥;缺地气——讲的多是概念,与学生生活离得太远;缺底气——不敢面对敏感问题,对错误观念不敢“亮剑”。当今时代,如果只用官话套话灌输心灵、只用学术概念应对现实问题、只用大话虚话解决学习困惑、只用老话旧话排解生活烦恼,就难以让大学生信服。时代的变革、形势的变化,要求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必须紧贴学生实际、创新话语体系。

2017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各高校通过创新课堂教学话语、丰富授课平台和形式,促进了高校思政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激发了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

应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引导管理

适应新形势,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在话语体系建设上应做好三个创新转化。一是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转化。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转化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并以契合大学生接受习惯的形式进行传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延展、细化到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浸润到其深层意识里。打造多彩校园文化平台,办好校园网络、校史馆、主题文化园林、学生社团等,采用现代艺术和技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活化到校园生活中,物化、美化到物质载体上。二是注重教学话语方式的创新转化。应把文件式话语表达转化为适应大学生特点的话语表达,实现官方话语向民间话语、学术话语向学生话语、殿堂话语向网络话语的转化,做到兼容对接。从大学生活中提炼新鲜话语,从网络空间中汲取流行话语,增进话语共通、思想共识、心灵共振。三是注重思想政治课评价体系的创新转化。开设思想政治课的目的不是考试,而是增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道德品行。应克服“一言堂”讲授方式,营造平等对话环境,使教学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使大课堂讲授向课上学习、社会考察相结合转变,使单一关注考试成绩向注重提高知识能力与道德品行转变,并根据这样的要求考核评价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水平、绩效。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川生在题为《战略工程 固本工程
铸魂工程》文章中指出,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要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通过撰写文章、师生宣讲等多种形式,向各界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再立新功。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用好管好阵地是关键。要用好高校意识形态传播阵地,积极刊发话语新、接地气、正能量的学术成果和文学作品,发挥好思想引领作用。要建立健全课堂、讲座、论坛、沙龙、读书会、网络论坛、境外资助项目等管理制度,筑牢抵御渗透的防火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思政课不仅能够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立场,而且对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也有重要作用。

高校的宣传思想工作,是一项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韩震在文章中指出,高校要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引导管理,不断激发广大师生奋发向上的正能量,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为此,我们就要把握导向、守好阵地、带好队伍。党委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旗帜鲜明地弘扬正气,抵制歪风邪气,要坚决抵御不良风气和思潮的侵蚀,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燕连福表示,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有利于进一步落实好高校“立德树人”这项核心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冯培在文章中指出,今天主流意识形态的外化传导过程和师生的内化接受过程,绝非是一个“子弹”与“靶子”的线性传播关系,而是一个“强震”与“共振”的多元变量关系。因此,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达到有效性,就首先应在“融于有意”与“化于无形”这两个维度上,创新性地提升自身直面问题的针对性。

在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徐曼看来,思政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主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课程。

高校教师要懂得“打铁还需自身硬”:

创新教学话语

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奖惩的首要依据

伴随思政课创新改革的推进,如何加强课堂教学话语创新、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各高校关注的热点。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郝立新认为,“打铁还需自身硬”,讲授者必须熟悉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这一看家本领。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必须把握好教育教学规律,了解学生对象的特点,以科学逻辑的力量征服人,以鲜活的事例感染人,以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人。要深入浅出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来龙去脉。既要回答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什么,又要解释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理论和方法。

创新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源泉。燕连福建议思政课教师学会驾驭教学话语,创新教学话语。具体来说,一是要处理好教学语言规范性与艺术性的关系,做到情理交融;二是要处理好教学语言历史性与现代性的关系,做到古今交融;三是要处理好教学语言外来性和民族性的关系,做到中外交融;四是要处理好教学语言学术性与生活性的关系,做到“顶天立地”,既有学术的天,也接生活的地。

刘川生认为,要完善师德规范、教师行为准则、学术行为规范等,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奖惩的首要依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郝立新还指出,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系好人生思想的第一粒“扣子”,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

谈到思政课创新,徐曼表示,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需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他们关心的思想热点问题,吸纳时代的新语言,努力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实际,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应注意“以理服人”,既要克服单纯灌输理论的做法,又要克服忽视理论、过分娱乐化的做法;教师还要“以情动人”,在教学中应该用心、用情讲授人生的道理,启迪大学生的心灵。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入人心”: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赵朝峰表示,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话语创新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重要一环和必要手段。通过话语的创新和转化,实现抽象理论的具体化,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他也提出,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要保持思政课的严肃性与专业性,避免娱乐化。

高校教师应做好“传道”者

探索思政课新路径

韩震在文章中认为,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程中,高校要走在前列,做社会价值引领的时代先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一定要改变话语体系,不能一味依赖纯灌输的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像调味品一样,或者像盐一样,调在我们做出的各种佳肴里,让大家吃下去有利于健康,如果让师生直接吃盐效果就不好了。习总书记所指出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绝不是人人都天天说24个字就万事大吉了,而是体现在高校的所有工作环节中、渗透在师生员工所有的言行之中,决定我们思考的方向、行为的方向。价值观需要在体验中内化,在实践中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郝立新则指出,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授业”者,还应该是传播正确价值观、帮学生系“扣子”的“传道”者。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道”者,广大一线教师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和光荣的历史使命。冯培认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师生的紧迫现实性,更表明了在师生发生着从单维接受向多维比较的认知转化、从注重听取向强调参与的行为演变、从“一条大河波浪宽”的价值凝聚向“千江有水千江月”的价值变迁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把牢意识形态主导权的极端重要性。

互联网时代传播渠道、方式的多样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空间。燕连福表示,互联网时代应推进思政教材的立体化、动态化、时效化建设,从传统教材向开放式教材转化。教师需要在课程上加强在线课程的建设,从实体课堂向多样化课堂转化。学校应通过云课堂、智慧课堂的方式,加强师生互动,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此外,在考核手段上,他还建议各高校加强信息化建设,从知识性考核向能力和信仰式考核转化,全面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在赵朝峰看来,互联网时代的思政课遇到了空前的挑战,这种挑战既来自多样价值观的冲击,也来自技术手段的更迭。对此,他认为首先要坚持教学内容为王,教师用丰富的资料满足信息时代大学生的要求,用理论说服学生,用有效方法增强效果。其次,需求是第一推动力,教师必须在有用性上下功夫,用“问题导向”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大道理”和“小道理”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历史与现实结合的方法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再次,思政课的改革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理论,因为思政课不仅是价值观教育,还是知识教育。最后,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必须有大思维,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才能为提高教学质量营造良好环境。

记者 赵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