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寄宿制学校除了要做好硬件投入,更要注重软件层面的管理,让学生在生活上无后顾之忧,在丰富的校园活动中感受到关爱。
开学在即,特殊家庭学生的读书问题得到解决了吗?
扬子晚报讯(记者
王璟)昨天是中华中学高中部搬到河西新校区后的第一届“家长开放日”,为了让家长们了解孩子住宿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的真实状况,学校昨天邀请了上千名家长进校“提意见”。而没想到的是,在校长与家长委员会成员的互动环节,不少家长代表想就学生的熄灯时间和学校“打商量”,却遭到了校长的婉拒。“学校统一作息时间,就是想让学生能够保证充足的睡眠。”中华中学毕泳慈校长这样告诉记者。
据媒体报道,近10年来,广州高中竞争格局出现了将“提供住宿”作为努力方向的趋势,家长们也纷纷把“有无住宿”作为挑选高中的标准之一。事实上,这种现象在全国具有普遍性。一定程度上,寄宿制甚至成了优质高中的代名词。连多所蜗居老城的百年名校也不得不腾挪出空间,新建宿舍楼,创造至少部分寄宿的条件,或者干脆易地重建,成为全寄宿学校。
上海市崇明区教育局经过大调研,在两所学校试点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工作,这项举措在全市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尚属首例,一起来看看崇明区是怎么做的。
找问题>>
寄宿制大行其道的首要原因,是当下的质量评价体系中,举凡优质高中一定会在相对较大范围内选拔生源。学校超过了合理的办学半径,寄宿就成为一种必然。其次,无论是从有效阻断教师从事有偿家教、杜绝学生校外补习,还是提高时间利用率而言,寄宿对提升升学质量都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再其次,孩子住校减轻了家长的监管负担,有助于培养孩子集体生活的能力。但是,如果将寄宿作为高中办学的唯一方向,或者将学生一寄了之,显然也是不合适的,势必催生出一个个“高考工厂”。
实地走访,寻找试点学校
学校请家长进校园
这是因为,寄宿固然免除了学生每日数次往返于家校间的奔波之苦,节约了不少时间,但节约出来的时间干什么却大有讲究。实际上,高中寄宿学校品质之高下,主要在于寄宿学校管理之优劣。具体来说,如果寄宿校变成了“高考工厂”,让学生没日没夜地做题,老师为高考而教,学生为高考而学,每一课堂都是“为高考”的课堂,每一时空都是“高考时空”,那么无疑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而真正高品质的学校,会将这节约出来的时间还给学生,以便让其自主发展,既可跑步唱歌、闭目发呆,也可埋头苦读。学校通过丰富的课程,努力为学生提供一流品质的教育服务,让每名学生的特长都能得到发现和施展,都有放飞理想的天空。通过丰富的社团活动和自治形式,提供更自由的成长空间、更充裕的交流机会、更多彩的成长平台和更多自我抉择的人生关口。
崇明区教育局在调研过程中,先后向市教委、崇明区相关委办局、各乡镇分管领导、学校校长、学生家长等征求意见和建议。同时实地走访多所学校,了解师资、硬件等资源配置情况,多次召开座谈会深入讨论,确定了庙镇小学和崇西中学为两所试点学校。
昨天一大早,中华中学高一到高三的数百名家长就已经到达了校园里,对他们来说,今天在这里可以充分体验到住宿学生每天的学习和生活内容。清晨跑操、食堂早餐、参观教室、走进课堂、心理咨询、感恩教育……满满当当的体验活动让家长们目不暇接。“我们的孩子都是住宿生,每到周末才能回家。作为家长,很想知道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状态和生活情况。这次学校把我们请进校园,让我们给学校提意见,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一种家校合作的方式。”一位高二学生家长告诉记者。
对此,学校管理者要意识到,学生选择了寄宿,就意味着其将高中三年1000多个日夜中的四分之三完全交给了学校和老师。于家长而言,这是某种程度上的“教育外包”。于学校而言,责任之外尤须体会到不能承受的信任之重。一日三餐,一年四季,温饱饥寒,头疼脑热,焉能不嘘寒问暖;朝起夜眠,举手投足,一笑一颦,岂可不尽心尽力?在学生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为师者当“为之计深远”。高中校园也许是建设理想社群的最佳试验场。学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性、良知、同情心的种子埋进学生的心田。
庙镇小学和崇西中学积极行动,制订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对学校宿舍楼、食堂、教室、操场、围墙等硬件资源进行摸底,制定设施设备改造方案,并加紧建设,如期完成了设施设备的改造更新工作。
争时间>>
在寄宿制学校,“教师生活在学生中”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教师的生活状态、生存境遇和人生态度构成了教育资源。对教师来说,融入学生远比独自徜徉在书山、陶醉在学海里重要。对校长来说,他必须要将大量的时间花在学生的活动里,必须懂得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理解、尊重和适度分享学生的快乐,真正懂得师生相伴共处的意义和价值。于学生而言,寄宿就意味着步入社会。漫漫人生,与最亲近的人的关系好坏直接决定了幸福与否,懂得灵魂交流的重要和精神价值分享的意义。
打破就近入学原则,编制创新课程
家长跟校长“要电”
从这种角度看,高中寄宿制学校除了要做好硬件投入,更要注重软件层面的管理,让学生在生活上无后顾之忧,在丰富的校园活动中感受到关爱,并及时查缺补漏,弥补可能存在的管理短板。需要注意的是,寄宿校管理绝不是圈养,也不是控制,更不是将寄宿制学校办成训练考试技能的“斗兽场”,这些均与教育本真背道而驰。
目前,除崇明区以外,全市还没有类似招收家庭教育缺失学生的寄宿制学校,这项举措在全市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尚属首例。
家长们的意见很快就汇集起来,对于家长们的问题,学校毕泳慈校长都非常耐心的一一解答。不过当有家长提出能否让学生在校的熄灯时间推迟、亮灯时间提前的时候,毕校长却没有支持家长。
招生方式上:打破了原有的就近入学原则,让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公平的教育。
一位高二的学生家长提出,高二小高考(微博)已经结束,孩子应该已经进入到“准高考”状态,现在学校每天早上6点才亮灯,晚上10点才熄灯,只有高三能拖到10点半,这样对于一些想抓紧时间学习的学生来说,很不方便。“我的小孩子就打电筒看书,这样长此以往,对视力也不好。”
寄宿形式上:小学、初中一体,分学段教学,住宿一体化管理,保障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校园安全。
适应快>>
在新的理念引领下,两所寄宿制学校除了承担以往学校教育担负的部分外,还承担了大量的家庭教育部分,以弥补学生由于缺乏亲情关爱和有效监护产生的教育缺失。
家住学校隔壁也寄宿
两所学校的寄宿学生除了学习白天的课程外,学校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编制新的课程,如活动课程、生活课程、德育课程等,从而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学校限电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够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才能保证他们的健康,只有健康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才会更高。”毕泳慈校长表示,对于一所寄宿制品牌高中来说,在这里学习生活的孩子,健康比成绩更重要、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习惯比能力更重要、教养比分数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例如:庙镇小学针对不同年级的孩子制订不同的生活类课程,从教孩子洗脸、洗脚到穿衣、叠被、内务整理,涵盖学生寄宿生活的方方面面。
据了解,中华中学高中部自去年搬到河西新校区后,学校全力打造都市寄宿制品牌高中。去年高中整体搬迁时1824名学生有1247人选择了住宿。半年多来不少家庭为了照顾孩子,陆陆续续搬迁到学校周边,还有的在这里租了房子,但也只有寥寥54人转成了走读。
崇西中学将寄宿生课程建设纳入了学校《阳光跑道》系列校本课程的整体建设中。
“这和其他地方的一些寄宿学校人去楼空相比,简直是个奇迹。很多家长在选择住宿制学校时会冲着‘在这里有人管’、‘学习时间可以更长’等‘好处’,却忽视了它其实是人的一种成长的方式。城市寄宿制学校应该要让学生懂得如何独立、如何融入群体、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毕泳慈校长表示,为什么那么多学生会选择留下来呢,因为他们在这里得到了“独立”。“高中三年,不仅学习,还要培养学生适应规则、适应社会关系的能力。”
寻找学生闪光点,给寄宿生找“代家长”
分享到:
两校紧紧围绕“爱、严、细、实”的管理思想,开展对寄宿生的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形成了以校长为主管,德育、教学、后勤等多条线协同的较为完善的管理网络。引导每位教职员工真心关爱寄宿学生,做他们的知识老师、生活老师和心灵“父母”。
在寄宿学校,班主任老师积极捕捉寄宿生身上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引导,为他们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消除内心的压抑感和自卑感,增强自信心,使他们“抬起头来走路”。
教师与寄宿生结对,以“代家长”的角度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让他们感受到亲人般关怀的温暖。
生活指导老师负责寄宿生的思想教育和生活管理工作,并在生活上给予父母般的爱护。督促学生按时起床,记录用餐情况,检查宿舍,并指导他们进行力所能及的生活自理的劳动。
建立寄宿生成长档案
学校还建立了寄宿生成长档案,做到一人一档,班主任、任课教师、心理老师共同参与完成包括谈话、家访、辅导等跟踪学生成长轨迹与记载教师行为组合成的个体档案资料。
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家访
针对寄宿生家庭的特殊情况,对每一位学生都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感受其成长环境,并积极宣传学校政策,取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认同和支持。
崇明经验可复制、可推广
在学校、教职员工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关爱下,庙镇小学和崇西中学的寄宿生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就能很快适应寄宿生活。有的学生改变了孤僻的心态,融入到学校生活的大家庭中,感受到了关爱和温暖,并且学业成绩较原来也有很大提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试点工作,崇明教育为寄宿制办学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开展新一轮寄宿制学校试点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区教育局已选定竖新小学和三烈中学,汲浜小学和大公中学作为新的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试点学校,相关筹备工作已在紧密进行中,预期2018年9月开办。
这样的爱心工程,将让更多缺失家庭关爱的学生在学校里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原题为《上海首例!崇明区这所公办学校为这群孩子找来了“代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