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70年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始终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问题。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学生资助不仅促进了教育公平、社会公平,促进了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而且在人力资源开发、扶贫脱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时间:2017-09-30
09:33:36来源:人民网教育浏览次数:我来说两句()***字号:TT***
原标题:五年来学生资助工作成效显著
教育是基础、是未来,是扶贫脱困的治本之策。记者近日从城口县获悉,该县加快推进教育资源向贫困村倾斜,落实了多元扶持和资助政策,确保贫困学生不因贫困辍学。
新萄京棋牌官网登录,新中国成立70年,是学生资助促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70年
◆相继出台了6项新的资助政策,完善了11项原有资助政策
城口县是全市发展最滞后的地区,是全市2017年实现全面脱贫越线“摘帽”最难啃的“硬骨头”。据县扶贫办副主任冉孟贵介绍,该县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仅为全市的60%和70%左右。全县还有3.8万人未实现脱贫,贫困村有90个,贫困发生率居全市第二位。
学生资助助力新中国教育事业迅速兴起。新中国建立后百废待兴,为推进教育事业快速起步,面对经济基础极度薄弱、人民生活水平极度低下的现状,我国创立了社会主义学生资助制度。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先后实行了供给制、人民助学金、学杂费减免等资助政策,为经济困难家庭子女上学提供了一定保障,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主动送子女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从1949年到1978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从不足0.4%提高到10.6%,小学净入学率从20%提高到94%,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从3.1%提高到66.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1.1%提高到35.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0.26%提高到2.7%。
◆学生资助金额累计近7000亿元,年均增幅10.66%
值得一提的是,在精准化教育扶贫方面,该县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资助政策:
学生资助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我国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在经济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党和国家始终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问题摆在重要位置。这个时期,资助政策有了一定调整,受助人数仍然较大幅度增长,使更多的孩子能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为普及义务教育和扩大非义务教育发展规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从上世纪80年代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和教育支付能力来看,没有国家资助,教育优先发展就很难落到实处,教育规模就很难实现快速扩大。
◆更新理念,拓展功能,创新方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学生资助之路,促进了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学前教育阶段。将在县内公办幼儿园及经审批的民办幼儿园就读的建卡贫困户、低保户等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全部纳入学前资助,每人每年资助保教费、生活费2160元,支持建卡户子女就读农村公办幼儿园或附属班。
学生资助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了质的飞跃。进入新世纪,党和国家更加重视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把学生资助作为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不断出台和完善各级各类学生资助政策,决心和力度前所未有。即使面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的经济下行压力,党和政府仍然向社会庄严承诺: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国家促进教育公平的决心不会改变,扶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措施不会改变,保障每一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不会改变。党的十八大后,国家对学生资助政策出台和完善的速度进一步加快,财政投入进一步快速增加。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了各个教育阶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在制度上基本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使教育公平这一崇高理念落地生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曾指出,“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五年砥砺奋进,学生资助取得重大进展,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人生梦想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义务教育阶段。对就读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家庭寄宿生给予生活费补助,小学阶段每人每年1000元,初中阶段每人每年1200元。全面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按照每生每天4元的标准提供营养改善计划膳食补助。
新中国成立70年,是学生资助促进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不断提升的70年
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空前完善
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实施建卡户、城乡低保家庭等子女按政策就读公办普通高中免学费政策,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年享受国家助学金2000元。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70年来,我国实现了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正在跨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回顾70年来的发展历程,学生资助对提升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产生了重要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财政等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持续推进我国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设,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五年间又相继出台了6项新的资助政策,完善了11项原有资助政策。
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实施中职免学费政策,家庭经济困难中职学生,每年享受国家助学金2000元和住宿费500元资助。
学生资助促进了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升。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人口文化程度很低,全国80%的人口都是文盲,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足20%。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通过实施国家资助保障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使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有了质的飞跃。1964年至2018年,全国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92年提高到9.26年;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7%提高到29.3%;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0.4%提高到13.0%;文盲率由33.6%下降到4.9%。
在高等教育阶段,设立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设立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完善研究生“三助”岗位津贴;出台高校学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国家资助办法;将国家助学贷款标准从6000元提高到本专科生8000元、研究生1.2万元,并相应提高基层就业和应征入伍服兵役贷款代偿标准;延长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期限、放宽财政贴息范围;出台直接招收为士官的高校学生国家资助政策;将预科生和科研院所、党校、行政学院、会计学院等培养单位研究生全面纳入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覆盖范围;将中央高校博士研究生国家助学金标准由每年1.2万元提高到1.5万元,地方高校博士研究生国家助学金标准由每年不低于1万元提高到每年不低于1.3万元。
高等教育阶段。建卡户等贫困户子女上大学享受每年8000元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还款期限延长至20年,享受每年3000元以上国家助学金。畅通社会资助、勤工俭学等“绿色通道”,确保贫困家庭子女升入大学后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学生资助促进了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增强。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的供给制、人民助学金制度,到改革开放后国家逐步实施的助学金、奖学金、临时困难补助等多项资助政策,基本保证了在校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营养需求,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1年国家启动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普遍改善了农村地区学生的营养结构。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年跟踪监测,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男、女生各年龄段的平均身高比2012年增长1.9厘米和2.0厘米,平均体重增加1.3千克和1.4千克。
在高中教育阶段,扩大中职免学费覆盖范围,将民族地区中职学生全部纳入免学费范围;将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标准由年生均1500元提高到2000元;出台普通高中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杂费政策。
到2017年底,该县力争适龄儿童入学率要达到100%,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初中升入高中阶段学校比例达到99%,“两后生”(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中的富余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比例达80%以上,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0%以上。记者
向婧
学生资助促进了我国人才结构不断优化。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学生资助政策在突出助困的基础上,兼顾了导向功能。如1955年我国全面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时,对国家急需专业学生,在资助范围和标准上都给予倾斜。1986年人民助学金改革为奖学金和贷学金后,设立专业奖学金和定向奖学金,专项用于资助特殊专业和到艰苦地区行业工作的学生。2007年以后,我国出台了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免费师范生、服义务兵役学生教育资助、中职学生资助等一系列引导性资助政策,有效改善了我国的教育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流向特殊行业、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单位,满足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义务教育阶段,为义务教育农村学生免费配发汉语字典;出台全面实行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将营养膳食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天3元提高到4元;扩大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范围,实现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覆盖。
新中国成立70年,是学生资助助力扶贫脱贫不断推进的70年
经过五年来的努力,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完善程度前所未有,实现了“三个全覆盖”,即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所有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前、入学时和入学后“三不愁”。
70年来,从奋力解决温饱、大力加强扶贫开发,到全面脱贫攻坚,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回顾70年的发展历程,学生资助在助力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生资助资金投入快速增加
学生资助帮助有学龄子女贫困家庭尽快脱贫。新中国成立时一穷二白,人民生活处于极端贫困状态。1949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4元;到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仅仅增长到134元。对于有子女就学的贫困家庭而言,即便是承担少量学费和生活费,也会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从而加重贫困程度和增加脱贫难度。通过学生资助解决这些贫困人群子女的上学费用问题,既减轻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也有利于他们集中精力发展生产,有利于他们改善生活状况、减轻贫困程度和摆脱贫困。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以财政投入为主,学校和社会资金为重要补充的“三位一体”资助格局,资助经费投入快速增加,资助规模不断扩大,实现了“应助尽助”,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完成学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生资助帮助有学龄子女贫困家庭稳定脱贫、高质量脱贫。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以救济式扶贫为主,培养一人、脱贫一户是这一时期稳定脱贫人群的主要特点。80年代中期实行扶贫开发以后,更加重视提高贫困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治穷先治愚、治愚抓教育成为当时的共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成为脱贫攻坚的治本良方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离不开学生资助政策的支持和保障。学生资助通过帮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顺利完成学业,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提升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带动整个家庭稳定脱贫和高质量脱贫。
五年来,我国学生资助金额累计近7000亿元,年均增幅10.66%。年资助金额从2012年的1126.08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1688.76亿元,增长了49.97%。其中:财政投入累计达4781亿元,年均增幅7.69%,占资助资金总额的68.48%;学校和社会投入累计达到1251.97亿元,占资助资金总额的17.93%;国家助学贷款累计发放948.93亿元,占资助资金总额的13.59%。
学生资助有效帮助巩固脱贫成果。我国自1986年开始实施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农村扶贫开发以来,把扶贫脱贫、巩固脱贫成果和防止新的贫困现象发生有机结合、整体推进。不论是贫困人群还是低收入群体,他们的发展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都较弱,彻底摆脱贫困的基础不够牢固,如果他们的子女上学缺乏有效资助,就很可能会产生新的贫困问题。我国学生资助政策不仅重视资助贫困人群子女,而且重视资助刚刚脱贫人群和低收入群体子女。通过国家学生资助,减轻他们的教育支出压力,有效防止他们返贫或致贫。同时,各学段学生均可获得资助,提高了贫困家庭学生升学信心,为完成控辍保学这一脱贫攻坚硬任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年间,数以千万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国家学生资助政策的帮助下,顺利入学、完成学业。全国累计资助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职教育、高等教育等各教育阶段学生4.25亿人次。资助学生从2012年的8413.84万人次,增长至2016年的9126.14万人次,增长了8.47%。
进入新时代,我国学生资助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加强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保障水平的快速提升,切实减轻了经济困难家庭的经济负担,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学生资助内涵不断丰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生资助工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新理念,拓展功能,创新方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学生资助之路。
在资助理念上,实现了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的重大拓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受助学生的思想品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政策功能上,形成了助困、奖优和引导相结合的政策架构。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困难补助等立足解决经济困难;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和校内奖学金等侧重奖励优秀;基层就业、应征入伍国家资助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强化就业引导。各项资助政策互为补充,共成体系,形成了功能多元的政策体系。
在资助方式上,既强化精准,又注重保护受助学生尊严。对于建档立卡学生、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孤残学生、烈士子女等特殊困难群体,均按最高标准进行资助。对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大数据分析、个别访谈等方式了解甄别,按照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给予资助。在资助过程中,各地各校积极探索实施隐性资助,努力保护学生个人及家庭的隐私,保护学生的尊严。
学生资助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突出
十八大以来,我国学生资助事业取得的长足进展,促进了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促进了教育公平实现质的飞跃。我国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使教育公平这一崇高理念落地生根,成为实实在在的社会现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再因学费问题失去上学机会,充分享有了公平的教育机会。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再为生活费用发愁,不再因经济问题辍学或流失,可以踏踏实实地安心学习,可以像其他同学一样顺利地完成学业。
保障了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学生资助的深入开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各教育阶段入学率和巩固率的提高。五年间,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64.50%,提高到2016年的77.40%;义务教育巩固率从2012年的91.80%,提高到2016年的93.4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85.00%,提高到2016年的87.5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到2016年的42.7%。
提升了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学生资助保障力度的不断加大,较大幅度提高了各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营养结构,有效地增强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身体素质。我国学生资助政策的引导作用,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调整,促进了中初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增强了我国高等教育阶段艰苦专业、亟须专业和师范专业的吸引力,引导数十万名优秀师范生投身农村基础教育;改善了我国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结构,赴基层就业大学生人数超过28万;为我国实现强军目标输送了一大批优质兵员,应征入伍大学生达43万。
加快了脱贫攻坚步伐。我国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有效防止了低收入和经济困难家庭因子女上学费用致贫和返贫现象。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学生资助政策不仅解除了子女上学费用负担,减轻了他们脱贫的压力,而且帮助他们的子女通过接受教育,提高了科技文化素质,掌握了一技之长,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改变了个人及其家庭的命运,促进了家庭稳定脱贫和高质量脱贫,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
努力开创学生资助工作新局面
与社会保障一样,学生资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从我国的国情来看,学生资助工作还任重而道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国学生资助工作在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和加大投入力度的基础上,还需要继续努力。
在规范管理上下功夫。学生资助政策多元、学段多元、对象多元,迫切需要进一步法治化、规范化。要规范学生资助管理制度,规范各级监管责任,规范学生资助程序,规范资金管理,规范信息管理,规范机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学生资助管理水平。
在精准资助上下功夫。全面推进精准资助机制建设,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探索建立量化评估指标体系,对受助对象进行科学评估和准确认定。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定资助标准,根据不同对象的受助需求进行精准帮扶。改进和完善资助资金发放机制和发放办法。实现资助对象精准、资助标准精准和资金发放时间精准,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在资助育人上下功夫。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构建资助育人机制,完善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载体、职责分工、经费保障等,实现资助育人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针对不同群体、不同需求,创造条件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资助育人平台和模式。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核心,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两项能力”,加强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三项教育”,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帮助他们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