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19〕第15期
【光明网】中山大学若干学科领域原始创新学术影响力进国内前五
【新华网】中山大学若干学科领域原始创新学术影响力进入国内前五
2018年,“双一流”建设高校主动优化学科布局,搭建高端研究平台,构建以学科建设绩效为杠杆的资源配置模式,积极推动学科交叉、产学研融合和学科群建设,承担国家战略重大、重点项目,产出了一批原创性、前沿性、引领性的高水平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打破技术垄断,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双一流”建设高校充分发挥科研优势、主动对接重大需求,在部分领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了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的完整技术体系,技术水平跃居世界前列,实现从“被封锁”到“出口管制”的突破。华南理工大学实现高性能芳纶纸基复合材料的产业化,已成功应用于国产大型运输机首飞,打破国外对高等级绝缘件的垄断和控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牵头组建国家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基础科学中心,协同创新加速航空发动机研制和关键技术突破。中南大学完成我国第一列高速列车气动外形设计、第一列耐冲击列车吸能设计等,多项技术填补国际空白。华中科技大学测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数G值,测量精度达国际最好水平。在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中,以第一单位统计,“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共获24项奖励,占奖励总数的63%;在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中共获34项奖励,占通用项目总数的69%;在国家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中共获58项奖励,占通用项目总数的43%。
稿件来源:光明网2014-05-30 | 作者:光明网 | 编辑: |
发布日期:2014-06-03 | 阅读次数:
稿件来源:新华网广东频道2014-05-21 | 作者:郑天虹 | 编辑: |
发布日期:2014-05-21 | 阅读次数:
承担重大项目,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发挥主力作用,共承担61%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面上项目、73%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科研实力和水平进一步增强。北京大学主持的“细胞编程和重编程的表观遗传机制”研究,首次证明小鼠体细胞重编程可由调控分化的基因完成,并提出细胞命运转变的“跷跷板模型”。天津大学主持的“精准微创手术器械创成与制造基础”项目,为满足未来精准微创手术临床需求奠定了科学基础。武汉理工大学主持的“光纤传感网关键器件与技术研究”项目,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为光纤传感网产业和科学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和人才队伍储备。
深化校企合作,支持推进产教融合。“双一流”建设高校围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共性问题,深化校企合作,对接创新链和产业链,着力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中国石油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先后与企业合作成立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显微技术中心、共建“机器人与智能建造产业研究院”,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北京交通大学结合我国高铁应用技术,编制ISO国际轨道相关标准,极大推动了我国高铁“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北京邮电大学主导制定的“手机动漫标准”是我国文化领域首个国际技术标准,获得2018年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
光明网讯
广东高校“四重”建设抓住了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对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推动高校学科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四重”建设的政策和有力措施的促进下,中山大学学科建设取得了新的突破,根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的2014年5月8日公布的最新统计(2004年1月-2014年2月)显示,中山大学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免疫学、植物与动物学和社会科学总论等7个学科领域的ESI收录论文总数进入我国“985工程”建设高校的前5。尤其突出的是,医学和医学与生物交叉的各个领域的原始创新学术影响力得到全面提升,若干学科领域进入全国前3。其中临床医学和免疫学的论文总数和总被引数均排名第2,免疫学篇均被引率排名第1。与“四重”建设前相比,中山大学医学和医学与生物交叉领域论文的总被引次数、篇均被引次数明显增加,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提升,呈现出在学科高原上形成高峰的趋势。 中山大学在医学和医学与生物交叉领域的进步,离不开广东省的大力支持。“四重”建设以来,中山大学以“四重”建设为契机,扎实推进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大力推进学科群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围绕大生命学科群建设,推进医学内部各学科之间、医学与生物学科之间的学科交叉融合,突出打造医学和医学与生物交叉领域在国内的领先地位,成效显著。二是大力引进高水平人才,加强了高水平学术领军人物和优秀青年学者的引进工作。“四重建设”以来,中山大学引进海外高水平领军人才和青年杰出人才已超过80人。中山大学海外引进和青年高层次人才的总量已处国内高校前六至前八水平。目前,学校已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其中两院院士、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等的数量均居于国内高校前列。三是扎实推进国际化,围绕医学学科建设,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合作,成立了中山大学转化医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已获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这是广东省第一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四是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提升科技能力,紧密服务地方健康医疗事业,积极参与广州市健康医疗协同创新重大专项的研究,承担了常见多发恶性肿瘤综合防治、医学诊断技术和产品创新及应用等两大项目,正积极推进组建协同创新团队,实施联合攻关,推进新技术的开发以及临床转化,为搭建广州健康医疗协同创新平台贡献力量。五是加强科技与人才培养的结合,以重点平台建设为基础,鼓励学生参与科研,使学生有机会早日接触科学研究,培育创新与实践能力,这是中山大学积极探索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体现。 原文链接:
新华网广州5月21日电
记者日前从中山大学获悉,根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的2014年5月8日公布的最新统计(2004年1月-2014年2月)显示,中山大学临床医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免疫学、植物与动物学和社会科学总论等7个学科领域的ESI收录论文总数进入我国“985工程”建设高校的前5。 尤其突出的是,医学和医学与生物交叉的各个领域的原始创新学术影响力得到全面提升,若干学科领域进入全国前3。其中临床医学和免疫学的论文总数和总被引数均排名第2,免疫学篇均被引率排名第1。 近年来,中大大力推进学科群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围绕大生命学科群建设,推进医学内部各学科之间、医学与生物学科之间的学科交叉融合,突出打造医学和医学与生物交叉领域在国内的领先地位,成效显著。同时,大力引进高水平人才,加强了高水平学术领军人物和优秀青年学者的引进工作。该校海外引进和青年高层次人才的总量已处国内高校前六至前八水平。目前,学校已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其中两院院士、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等的数量均居于国内高校前列。 中山大学扎实推进国际化,围绕医学学科建设,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合作,成立了中山大学转化医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已获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这是广东省第一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该校还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提升科技能力,紧密服务地方健康医疗事业,积极参与广州市健康医疗协同创新重大专项的研究,承担了常见多发恶性肿瘤综合防治
、医学诊断技术和产品创新及应用等两大项目,正积极推进组建协同创新团队,实施联合攻关,推进新技术的开发以及临床转化,
为搭建广州健康医疗协同创新平台贡献力量;并加强科技与人才培养的结合,以重点平台建设为基础,鼓励学生参与科研,使学生有机会早日接触科学研究,培育创新与实践能力。
发挥智囊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双一流”建设高校积极打造新型高端智库,着力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方案,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等6个大学智库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同济大学与地方联合推动建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产值到2018年已达415亿元,开创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校地合作模式。兰州大学建立干旱气候和环境演变机理的科学理论与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围绕生物多样性保育、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等开展研究,积极参与三江源和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云南大学以成功治理阳宗海砷污染为基础,对滇池、洱海等高原湖泊进行治理,为世界高原湖泊保护治理贡献方案。海南大学与海南省有关部门共建“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海洋科研示范基地,服务现代海洋产业。
加强学科建设,打造交叉研究平台。“双一流”建设高校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立足优势特色,整合学科资源,推进动态调整,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学科综合竞争力迈向新台阶。复旦大学打造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和多学科融合创新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探索“理工医交叉融合、医教研协同创新,生命科学与医学一体化发展”的“科大新医学”。中国人民大学推进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转型升级,在法学、新闻传播学、金融科技和城市治理等领域中取得初步成效。天津大学启动建设能源互联网等12个学科交叉平台。吉林大学建立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生物考古学国际研究中心以及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中央财经大学以应用经济学为核心,培育特色优势学科群,提升科研实力。湖南大学持续推进化学生物学与纳米医学等6个实体性交叉学科平台建设。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将发展人工智能学科列入建设规划,大力推动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