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教育厅:严禁中小学月考周考 公布学生成绩排名 – 爱扬教育网

通过“学科+学科”探索,实现跨界学习综合育人。对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类课程,坚持以主题方式推动学科内容有机融合,以项目任务驱动问题解决,动态搭建学习“脚手架”,打通学科“围墙”,破解综合化实践难题。学校开设项目式学习工作坊,出版1—6年级《项目式学习学生手册》,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对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积极构建“都市美育”课程体系,以审美兴趣为中心,通过举办艺术展演、书画展、律动音乐会等形式,探寻老重庆文化艺术资源,开展“三峡纤夫”“巴蜀故事一条街”“黄桷树”等调查研究活动,培养具有艺术特质的巴蜀学生。

山西省基础教育将进行全面改革,省教育厅近日下发《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育人模式的意见》,包括家长和学生最为关注的考试评价改革也提上了日程,今后山西省严禁中小学组织月考周考,严禁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成绩排名。此次改革将从课程实施水平、课堂教学改革、管理育人模式、学生学习信息化水平和考试评价改革5个方面着手。考试评价改革是其中的最大亮点。今后山西省将鼓励各地各校探索创新科学多元的学生成长综合评价机制,突出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及社会需求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同时,将规范考试管理,减少考试次数。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原则上不组织统一考试;四年级至六年级语文、数学、科学、英语每学期组织一次书面考试,体育组织一次测试,其他学科可组织考查;初中阶段语文等文化类科目每学期可组织一次书面考试,体育组织一次测试,其他学科可组织考查;高中阶段组织各学科模块结业考试,体育每学期组织一次测试。严禁组织月考周考,严禁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成绩排名。考试内容也要改革,发挥考试评价的正面导向作用。课程标准是考试命题的唯一依据,严禁超标准命题,中考不再印发考试说明。语文等文化类科目采用书面考试;信息技术、理化生实验等采用操作考试;体育采用实地测试;其他课程采用考查。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其他课程中实践活动的命题和考查办法;探索理科实验教学的命题和考查办法;探索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命题和考试办法;探索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的考查、评价办法;改进音乐、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课程的命题和考查办法。另外,将拓展学生评价领域,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完善国家课程考试办法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学生学习校本课程、参与学生团队活动的评估方式和成绩使用制度;建立和完善学生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活动、个性特长、标志性成果、发展潜能等综合素质的记录、考核和结果使用制度。

多方的协同推进,凝聚学术的合力

通过“学科内融合”探索,凸显学科主体育人功能。探索核心素养在各学科落地的“化—联—跨—展”全链条策略,对应指向课程改革“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个关键要素,营造尊重、激发、共生的课堂文化。“化”,即对学科教学目标进行校本化表达,如语文学科提出“爱母语、会读书、会思考、会表达”,英语学科提出“自信交流、多元思维、世界眼光”,以此统领学科内综合。“联”,即对教材内容进行校本化重构,如美术学科从造型、设计、欣赏、综合四方面,将美术与社区、社会、文化、生活等不同方面进行整合。“跨”,即不拘泥于常规,根据学生学习兴趣探索跨班级跨年级的实施方式,学生可自主选课走班。“展”,即突出表现性评价,如音乐学科通过“班级音乐会”“巴蜀好声音”等形式,展现学生的音乐素养。

     
我们介绍了本次合作单位所做的大量工作。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高度重视并全力指导此次峰会。继上学期现场指导后,本期派出了院里和基础教育评估相关的所有专家,与8个工作坊组成协同研究团队,持续地驻会研究、讨论推进。《中小学管理》杂志社高度重视并全力助力此次峰会。费尽心力,请来了全国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为各工作坊在全国遍寻相同研究主题的伙伴校。

教育部简报〔2019〕第7期

     
学校崇尚“以学术的方式守候生命的静好”。为此凝聚各方智慧,产生聚合效应,确保和呈现——学术品质。

通过“学科+技术”探索,促进教学效能整体提升。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重视学生探究技能培养,鼓励小组学习和同伴交流,倡导师生合作,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塑造。结合互联网技术,开发“律动课堂”数字观测平台,由行为参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三个纵向维度,加上具体指标、量化标准、突出行动、等级评定四个横向指标,构成“律动课堂”观测量表,即时生成教学过程全息数据,为因材施教提供重要参考。设立“学生素质测评中心”,建立全校学生数据分析库,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更可信、更精准。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学习空间和智能化学习平台,优化教与学方式,从技术保障走向技术赋能,为学生提供丰富课程资源,实现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学习相结合,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秉持“做的哲学”,峰会设计了校长主旨报告和半天的工作坊体验,在倾听与对话中,来理解一所学校在评价改革中的思考、行动、经验与困惑。

通过“评价协同、管理护航”探索,保障改革平稳推进。建立评价协同机制,将评价研究与课程改革协同推进。各年级建立学生学力、活力、潜力“三力”评价体系,激发学生成长内驱动力,促进核心素养在常规课堂转化形成。优化考核评价内容,在一、二年级实行非纸质考试,主要采取主题情景表现性评价方式;对三至六年级主要围绕“增长见识、丰富学识、增强综合素质”进行考核评价。秉持“教育是做的哲学”理念,建立“大部制+学科组+年级组”课程改革管理模式,统筹管理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学、人员、教研等环节,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图片 1

重庆市巴蜀小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国家课程为主干、学科育人为基础,秉承“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的办学理念,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标准,深入研究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历经多年实践形成以“学科+”为显著特征的课程综合化实施模式,通过学科与不同关键要素的深度链接和融合,带来育人质量全面提升。

     
本次工作坊研究中,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价值,就是对各位老师现场的经验进行了清理和提炼,所以讲的是我们做了的事,出现的是身边熟悉的老师。

通过“学科+生活”探索,力求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以实践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教室小课堂、学校中课堂、社会大课堂”一体化实施,将学习过程从教室拓展到完整生活,让生活成为课本,让世界成为教材。“教室小课堂”从学科出发,依托道德与法治、班会、少先队活动课,通过“巴蜀儿童礼”“巴蜀榜样”等形式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礼仪养成教育。“学校中课堂”通过设立主题单元,加强各学科协同,扎实开展开学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等主题活动。“社会大课堂”将礼仪修养、自我服务、感恩回报、公民责任等教育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形成立体化育人格局。“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等3个案例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

图片 2

工作坊整体设计,展现一所学校样本

     
我们回放了部分研究进程的照片,呈现了工作坊从坊主到学术支持到会务到后勤到互动……逐渐卷入越来越多老师的历程。大家了解了本学期开学以来,兵分两路的进展情况:一边是全体老师立足于自身岗位,将集体研究的方法,评价的手册、工具等,进行使用和完善,发挥研究立足现场,改变现场的价值——这是峰会的基础保底。

     
其余4个工作坊,是选点进行深入研讨。如何建立和实施学生艺术学习的评价标准?将在“工作坊四、表现性评价在艺术学科教学实践中的应用(音乐/美术)”进行讨论;如何真实准确、客观科学地观测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将在“工作坊六、律动课堂学生学习状态的观察与评价(相关学科课堂)”进行讨论;评价改革后,学生的期末考试到底有哪些实质性的改变?将在“工作坊二、学生学业测评的实践探索(数学/科学)”进行讨论;评价结果有哪些形式,如何从评价结果再出发,开展基于数据的科学统计分析与归因分析,恰当诊断并找到进一步调节、改进教与学的有效策略,并尝试建立良性的评价反馈机制?将在“工作坊三、学生评价结果运用研究与实践(英语/体育)”进行讨论。

图片 3

     
二是跨学科课程的评价改革。新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小学校,统整课程立德树人。如何在技术与人文,规范与情感之间找到平衡点,将微信、QQ、微博、美拍等潮流软件,与时俱进,运用到大德育课程中,促进学生成长?将在“工作坊五、运用信息技术提升评价效能(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活动/班队活动等)”进行讨论。

     
本年度的工作主题是:以律动评价促进学校文化整体提升。秉持“为学生而办学校”的宗旨,学校提出了律动评价探索的价值追求:由评价师生“是什么样的人”,到“成为什么样的人”。

图片 4

     
三是学校评价机制的整体改革。在集团化办学中,如何借鉴母体学校优势,结合自身的地域文化差异,通过对学生评价体系的校本化设计与实施,定位与撬动学校改革与发展?将在“工作坊八、评价改革助推学校特色发展的案例研究(集团校)”进行讨论。

峰会日程安排的系统规划

图片 5

      初步概括了本次峰会的特点:

     
幼儿园门口并排着穿着各式各样服装的创意熊,每天迎来送往小朋友们。唯独有一只,光光的,显得很特别。他的存在,仿佛是在邀请每一个经过的小朋友,在提供的丰富的课程中,选择吧,参与吧,毕业时就将拥有属于自己的那一抹独特的颜色。

     
一是要关注常态优质,坚守教育教学现场;二是要持续做好本期评价现场的推进;教师手册使用、学生评价推进,做实做细做到位;三是相互协同支持补位;四是将自己的工作经验与心得,主动推荐给各工作坊。

     
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真实的生活,培养问题意识和运用多学科知识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评价学习的有效性?将在“工作坊七、项目学习及评价(三年级)”进行讨论。


图片 6

     
无论是工作坊现场、接待来宾、大会服务、物资采购、教学常态……你,我,每一位老师,“寻找”适合的岗位,主动参与,齐心协力,以学术的方式,为峰会的成功举办,研究的持续深入,着上自己那一抹独特的色彩吧。

     
峰会推进的节奏,总体有序、安静、务实。接下来,从研究到现场的“转段”,一天半的现场,需要每位老师继续参与,发挥作用。

      在中学大门偶遇Happy
Ball张老师,他微笑着竖起拇指:(篮球)厉害;在教室外,唐唐老师说爱体育活动,周五兴趣班上的武术;在早餐厅,园长妈妈讲,引进的英语课小朋友们很喜欢,新邀请的美术老师充满了创意……

      在教师例会上,校长室携三部代表,向全体老师宣讲了峰会。

图片 7


     
我们简要回顾了从2015至今三年规划和三届峰会的主题,记录了我们坚实的实践足迹,也看到峰会发挥了“在总结中规划”的作用。

明确的学术定位,凸显育人价值

      以学校为现场召开的会议,更侧重于实践取向。

     
工作坊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科课程的评价改革。规划了5个工作坊。其中,“工作坊一、学科素养的实践理解与评价研究(语文)”是讲整体,聚焦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系统设计和推进。包括学科素养的校本化表达、课程体系建立、实施、评价等,并以“指导学生校外阅读”为工作坊研修内容,展开侧重于“会读书”能力转化落地的讨论。

     
另一边,校长室、课程部带着工作坊的坊主和学术支持,进一步研究了评价改革中的关键问题,每个工作坊现在是把校内经验进行了全面梳理,又到全国这一主题最有研究的学校进行了对话,向市内外这一领域的专家进行了请教指导……工作坊努力积聚着当前学术和实践的前沿研究。并进一步将整体设计与现场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对接,不断地把研究的成果转化到现场中去试行——这是峰会的孵化功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