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党建思政铸魂工程

教育部简报〔2019〕第4期

发布时间:2018-09-26

教育部简报〔2016〕第61期

清华大学按照重引领、强基础、成体系、全覆盖的思路,深入做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教师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扎实写好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奋进之笔”。

浏览次数:4210次

清华大学党委高度重视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教师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又红又专、爱国奉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和精神文化,确保始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把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贯彻到位。

以加强组织领导为统领,提高工作体系协同性。围绕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教师行为规范》《师德“一票否决制”实施细则》等一系列制度规范并推动落实。校党委常委会持续开展思想状况滚动调查和专题调研,定期听取汇报。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与党委宣传部、校工会等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师德建设委员会作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分工合作、院系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工作格局。成立教师发展中心,专设思政教育和师德模块,加强全周期教师职业发展导引。将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政工作纳入年度计划、院系评估、党建述职、干部述职、党支部和院系工会评议等各个环节,推动各部门各层面细化操作流程,形成管理闭环。

新萄京棋牌官网登录 ,【 字体 :大 中 小 】

打造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堡垒。注重占领思想政治工作制高点,拓展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将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到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一是推动教师提升思想政治认识高度。党政班子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带头学、领头做,打造“不漏气发动机”,为抓好全校思想政治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学校定期召开全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5年就宣传思想工作、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专门制定文件,要求全体教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将教书育人作为第一责任。在每月举行的院系党委书记例会上经常研究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健全理论学习制度和工作体系,实施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培训规划,推动全体教师及时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二是延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频谱广度。成立党委书记、校长任双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将政治立场、立德树人表现作为教师聘用考核先置要求。建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要求教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对学生价值引导的核心内容。明确要求教师提高课堂讲授有纪律、言论行为有底线的自觉意识,在全方位的师生互动中以德育人、润物无声。三是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深度。坚持用“清华师德”教育全体教师,持续32年办好教书育人研讨会,设立突出贡献奖和良师益友、清韵烛光等奖项,大力宣传先进教师典型。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写入学校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打造“藤影荷声”、“清华微党建”等一批有立场、有内涵、有品牌的网络文化平台,主动挖掘和传播清华人的“新思•新知•新文化”。以教师为主力组建网络引导队伍,在热点事件中积极发声,旗帜鲜明地批驳错误言论。

以思想理论建设为先导,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成立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持续建好马克思主义学院。设立党建与思政工作专项,深入研究广大师生关心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2018年支持设立相关课题16项。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讲团,组织百余位专家学者面向校内外宣讲200多场,受众上万人次。制定《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实施办法》,拓展新媒体学习平台资源,向每位教师发放学习材料和记录本,对学习内容提出具体要求。举办学习十九大精神征文评选、南仁东先进事迹报告会,开展“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学习实践活动、“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发动全校师生广泛寻找身边榜样。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多样化专题培训,举办文科骨干教师研讨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班、名师教学讲坛,丰富教师思政工作内容。安排领导干部定点联系支部和教师,每月到院系调研座谈,与教职工代表面对面交流沟通,切实把握教师思想动向,提升思政工作实效。

“近几年,学校党委对院系党的工作要求更严,抓得更实,每到年终,院系党建工作都要摆出来‘同台打擂’,作为院系党委书记,压力更大,动力也更足了。”从事近20年党务工作的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党委书记蒋最敏感触很深。

以党建为龙头引领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全校199个教师党支部全面覆盖教学科研一线,教师党员2179人,党员比例达63.3%。一是筑牢党支部战斗堡垒。制定实施《院级单位党委工作职责规定》《关于保证和提高教职工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的意见》,明确规定教师党支部的设置组成、职责要求及组织生活的次数、内容、形式,教师党支部组织生活达到每月一次、理论学习达到平均每学期两次以上。选齐配强党支部书记,九成以上支部书记由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制定《教职工党支部工作评议办法》,每两年对党支部具体工作进行评议。面向教职工党支部设立“调研课题和特色活动基金”,累计支持1200多项。二是激励教师党员当先锋、作表率。选树身边的优秀典型,先后开展向张光斗、吴良镛、赵家和等优秀共产党员学习活动,举办教师先进事迹展,分辑出版优秀教师风采录。结合实际对教师党员行为规范和先进性提出具体要求,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按照“四讲四有”标准,深入开展新时期清华大学共产党员行为规范大讨论,使党员学有目标、做有对照。三是“不断线”地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始终将对优秀教师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作为党委工作重点,建立党员发展工作台账。校党委书记带头,党委班子成员直接联系重点教师发展对象,定期交流思想并参加他们的发展会。党支部选择学术带头人担任学术骨干中入党积极分子的联系人和介绍人,同时发挥“学术导师”和“政治导师”的引导作用。

以树立师德师风为主线,增强教书育人责任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一线教师对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育理念的认知认同。完善教师学术规范教育培训、学术不端行为预防查处等制度,强化“学术无禁区、讲授有纪律、行为有底线”意识。召开教师节大会、教书育人研讨会等,推动全校教师在坚持正确育人方向、坚守优良传统等方面形成广泛共识。设立“新百年教学成就奖”“年度教学优秀奖”,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教学培训和比赛,在相互观摩学习过程中提升政治素养和专业技能。持续开展本科生“清韵烛光——我最喜爱的教师”、研究生“良师益友”评选活动,拍摄《师途清华园》系列微纪录片,制作“为老师比心”抖音视频,在校园媒体开设名师宣传专栏,充分发挥身边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优化干部听课制度,完善校系两级教学督导制度,鼓励品德高尚、学术精深教师担任本科生班主任。目前班主任、年级主任中长聘教授106人、长聘副教授77人,占比达36.2%。

蒋最敏说的“同台打擂”,是复旦大学近年来实行的党委书记抓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述职评议考核制度。院系在高校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是整个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的“大动脉”。复旦大学党委着力强化院系党的领导“中场线”,确保院系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发挥到位。

重点抓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针对青年教师中成长背景多元、对党情国情社情和学校优良传统的了解有待深入等情况,加强对青年教师特别是海归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是注重思想引导。成立青年教师理论学习研究会,设立专项党建研究基金,支持深入研究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连续组织青年教师社会实践,重访红色旧址,实地感受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革命传统、奋斗历程。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设立专项经费支持思政课教师赴境外研修交流。面向青年海归教师举办“大学精神与文化”研讨班,不断深化青年教师对党的理论、国情社情和学校传统的认知认同。二是完善涵育机制。完善党务部门和院系党委的沟通机制,定期研判通报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引导。利用入职培训、干部培训、实践教育、群团活动等多种平台,共同做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统筹整合“清华思客”、“青椒乐享会”等渠道,课内课外贯通、线上线下结合,帮助青年教师学习理论、感受文化、提高认识。三是强化发展支持。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各级党组织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改革方案得到80%以上教师投票支持。在科研启动经费、研究生名额、周转房等方面制定措施向青年教师倾斜,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条件。

以创新基层党建为根基,夯实思政工作基本面。召开全校党建工作会议,发布学校党委《关于新时代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突出党支部政治功能,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强化党支部在团结带领教育全体教职工中的作用,将党支部政治责任纳入院系党委党建工作责任体系。制定《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实施方案》,明确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标准,健全教师党支部书记履职尽责、示范带动机制,更好发挥“头雁效应”。举办教工党支部书记研讨班、新任支委培训班,组织党支部书记集中轮训,建强党支部战斗堡垒。健全学校、院系、党支部三级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坚持不懈在教师中发展党员,壮大教师党员队伍。成立青年教师骨干领航工作站,为追求思想进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青年教师搭建学习成长平台,更好实现对青年教师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

办好中国的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最关键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鲜明特征,也是最大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召开后,复旦大学着力构建“三线联动”、立体化的党建工作格局,将党的全面领导融入和内嵌到学校治理各环节,渗透到基层一线“神经末梢”,以一流党建思政工作引领顶尖一流大学建设。

立根铸魂,党建领航——

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

国家“杰青”“长江学者”曾晓洋教授是我国集成电路与系统领域的知名专家,也是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教职工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支部党员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秉持“想国家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的思路,产出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走出了一条学术带头人担任支部书记的特色之路。

近年来,复旦大学党委牢固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导向,把牢党支部建设“生命线”,突出抓好“一个工程”“五大机制”。实施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选拔政治素质高、党性观念强、有奉献精神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担任党支部书记,实现“党建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比肩并行。

目前,复旦全校教职工党支部书记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82%,学术骨干、系所科室主任、机关部处长担任党支部书记的占56.3%。创新支部设置机制,建立政策保障机制,完善工作激励机制,健全平台支撑机制,落实考核评价机制,抓住“牛鼻子”,用好“指挥棒”,充分激发了基层党支部的生机活力。

学校还着力配强院系党务工作队伍,落实党政交叉任职。强化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党委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高度重视在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工作,把更多的优秀人才凝聚团结到党组织周围。

“永葆初心、勇担使命,就是要坚持立根铸魂,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把党的全面领导有效融入办学治校各环节和全过程,切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说。

这五年来,复旦大学始终坚持党管办学方向,不断巩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心线”。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始终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确保党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坚持党管改革发展,通过完善重大问题议事决策机制,加强对发展规划、治理结构、重大改革等的顶层设计,切实发挥党委把关定向、保驾导航作用。

政治引领,师德为先——

一批楷模,一种精神,一面旗帜

“一名党员就是要敢于成为先锋者,甘于成为奉献者!”4月初,在修缮一新的复旦大学相辉堂北堂,反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优秀教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先进事迹的复旦剧社原创话剧《种子天堂》正式公演。钟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发了社会各界强烈共鸣。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在国家第一届医师节之际,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荣获“中国医师奖”。多年来,葛均波成功抢救超过3100例危重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高达96%以上。

一位楷模就是一面高扬的旗帜。在复旦这方人才的沃土中,好党员、好老师、好医生不断涌现……学校党委号召全校师生对标先进、见贤思齐,强化责任担当,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在全校营造了崇德尚学、敬业育人良好风尚。

“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会潜移默化地发生在与他们共处的时时刻刻。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要延续复旦优良的师道传统,真正做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在中青年干部教师培训班座谈会上,基础医学院海归教师潘东宁教授言辞恳切。

复旦大学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约占全校教师总数的60%,每年新进教师超过一半为海归。学校党委不断强化对中青年教师的政治引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国情教育,深入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轮训计划。

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基础性工作。复旦大学党委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按照“四有”好老师和“四个统一”要求,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着力打造一支心有报国情怀、肩扛育人责任、道存师德风范、身怀人格魅力的教师队伍。

2017年,学校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统筹全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强化教书育人本职,推广“全员导师制”。成立师德建设委员会,制定师德长效机制建设实施意见,落实师德“一票否决”。修订完善教师管理、考核、激励、评价制度,不断完善教师工作的组织架构和制度保障,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学科研水平全面提升。

五维育德,全员育人——

全校师生思政工作全面提升

在坐得满满当当的3108教室,学生们抢着来听的,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新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专题课程。学校相关学科领域的知名教授先后走上讲台,带领学生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

2018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第一因素是专业课教师。高校思政课与专业课虽分属不同领域,但都有“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共同使命。物理系教授金晓峰说,专业课、思政课从来不曾割裂,每一门课都应该求真、触情,并传递价值,不仅要帮助学生专业成才,更要促进精神成人。

“把一切育人元素调动起来。”在复旦大学,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已经显现,着力推进“五维育德工程”——以德育德、以智育德、以体育德、以美育德、以劳育德,全面构建立德树人体系,扎实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能级。

“以德育德,即在思政教育体系中,思政课承担着核心任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董雅华介绍,复旦大学通过深化思政课、形势政策课改革,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课程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起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备课提质量、集中培训提素质的“三集三提”机制,确保系列专题课程教学效果。

思政课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不断提升。复旦大学重点建设“4+1+13”的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教学体系、“马工程教材+辅助教材”的教材体系,涌现出一批思政课教学科研骨干,不少“网红”教师的课程一座难求。

以智育德,即通过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将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塑造融为一体,引导学生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做一个大写的人。复旦大学着力构筑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中国系列课程、综合素养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为主干,以专业课程为支撑的复旦新型课程体系,更加突出育人价值,使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深度挖掘体育和美育的育人功能,是复旦大学的一大特色。哲学学院博士生田博毅是校园戏剧达人,曾获中国校园戏剧最高奖。作为学校博士生讲师团十九大精神宣讲团团长,他奔赴祖国各地开展专项调研10余项,走进农村、部队、学校、企业、街道宣讲20多场。生命科学学院学生江熹霖四年绩点接近4.0满分,不仅斩获号称“全球最难申请的奖学金”——罗德奖学金,还三次参加上海市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分获金银铜牌,被称为“奔跑的学霸”。他说,体育精神和治学精神,有很大的共同点,那就是毅力、执着。

思政教育不仅在校园里,更在广阔天地间。从珠三角到大西北,从乡镇基层政府到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有复旦特色的实践育人体系逐渐明晰,复旦人实践锻炼的脚步未曾停歇。

“高等教育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瞄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目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如是说。(光明日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

来源于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