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厦门大学:让更多学生成为创新创业的“铁杆粉丝”

教育部简报〔2018〕第9期

本网讯2015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度出现一个关键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同年6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促进“双创”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在过去的两年里,“双创”成为全社会出现频率最高的语词之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成为经济转型发展新时代需要回答的重大课题。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10月19日 03 版

鲁东大学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通过完善“三个体系”、坚持“四个结合”、搭建“三个平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大学生是最富创造活力和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作为广东省首批应用型转型试点院校和省市共建本科高校,我校积极顺应党中央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重大战略,高等教育要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的任务和要求,坚持把创新创业作为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抓手,实施“校-政-行-企”四方联动机制,打造“一中心、两园区、多基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构建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着力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地方产业升级与转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你们的生产效率如何?和国内同行业相比怎么样?优势在什么地方?你们前期是否进行过市场调研?是用何种方式开展的”……

完善“三个体系”,筑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根基。一是完善保障体系。成立创业学院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推进委员会,统筹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施教师进企业、工程师进课堂“双进”和百硕结百企、百硕解百忧“双百”工程,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近三年68名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61名工程师进校担任兼职教师。近三年投入5000余万元,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的实验中心、科研平台和孵化基地。支持二级学院建立创客空间,按照3万元/个给予经费资助。二是完善教学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设创新创业类课程模块,要求学生至少选修8学分;设置创新实践学分,要求学生至少获得4个学分。强化协同育人,实施校地、校企交流合作,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师教学科研活动,融入学生第二课堂,汇聚育人合力。三是完善管理体系。设立3—6年弹性学制,实施学分转换制度,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发表论文、获得授权专利、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和自主创业等均可折算为学分。教师指导创新创业竞赛成果纳入绩效考核和职称评聘体系,学生参赛成果纳入学分体系。

加强组织领导 理顺工作机制

10月17日下午,在厦门大学举行的“厦大-金圆创新创业基金”项目路演暨对接会上,由政府官员、企业老板、高校教授组成的评委团与厦门大学12个学生创业团队针对路演项目进行了一场“真刀真枪”的讨论,精彩的答辩让台下的创业爱好者直呼过瘾。

坚持“四个结合”,健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一是坚持与立德树人相结合。与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相结合,与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弄潮儿。二是坚持与学科专业建设相结合。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和招生计划,特别是围绕行业企业需求,设置186个应用型特色专业方向,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三是坚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开设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课程1570门,占课程总数79%。改革考试考核办法,科学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四是坚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设立助研岗位302个,吸纳2400余名本科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科研队伍。鼓励教师将科研课题、校企合作项目纳入学生毕业论文选题范畴,近三年教师指导学生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551项。

我校把“双创”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副组长的“惠州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和协调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向前推进。2015年以来,学校共召开了23次会议研究部署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评委从商业角度给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厦门大学企业管理专业2014级硕士生、小犀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帅已经多次参与过学校组织的路演活动,这次仍觉得收获颇多。

搭建“三个平台”,护航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发展。一是搭建育苗平台。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育苗工程”,面向创业愿望强烈的二年级学生开办创业实验班,校院两级建立创新创业学生社团,班级建立创新创业小组,近三年累计有4000余名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培训。二是搭建竞赛平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创,鼓励学生跨校、跨年级、跨学科、跨专业组建参赛团队,催生优秀项目和成果。仅去年全校就有7100多名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层次竞赛,占在校生总人数的26%。三是搭建孵化平台。与山东省有关部门合作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共同打造全省创新创业品牌孵化基地。基地设有创业孵化、创业苗圃、创业加速、跨境电商创业等功能区,总面积1万多平方米,近三年基地已向社会输送优质项目140余个,培育创业企业90余个,带动毕业生就业1200余人。

图片 1

在厦门大学,类似这样的创新创业活动并不少见。

我校创新创业学院挂牌

作为培养与管理模式的一部分,以下内容被写进了厦门大学2016年本科招生章程:“自2015级创新学分作为必修学分,计入教学计划总学分,每名本科生应至少取得两个学分,学生参加科创项目、学业竞赛、发表论文和发明创造等可申请创新学分。打造‘本科生早期科研训练平台’和‘学业竞赛’两个平台,实施科创竞赛‘八化’模式,要求所有本科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项科创项目和一项学业竞赛。”

“双创”工作基础在理念。学校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合理布局、形成合力”的基本原则,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写进十三五规划、省市共建、转型发展等重要文件,构建了体系完善、机制配套、富有特色的创新创业工作体系。2016年5月,学校出台了《惠州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惠院发〔2016〕83号),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改革管理制度、完善保障措施等六方面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5月,学校完善创新创业工作一体化布局,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全面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指导服务工作。

“创新创业的教育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厦门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与实践训练中心主任、教务处副处长谢火木表示,近年来,该校启动了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并以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突破口,通过在顶层设计上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完善本科生导师制,鼓励教师科研课题与学生早期科研训练相结合,加大科研项目、资源对学生的开放度,创新学生科研创新活动资助模式,建立跨学科交叉、本研共同参与的学生科研创新机制,把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计入教师工作量等方式进行推动。

我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加大对实践平台建设、创新创业项目资助、创新创业赛事奖励、创新创业重点项目扶持等方面的经费投入,较好地满足了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此外,学校还广泛吸纳校友、企业、社会团体等各方面资源,多渠道筹措创新创业资金,夯实“双创”物质保障基础。

2016年9月9日,厦大中科创业学院正式成立。该学院依托厦门大学管理学院设立,与中科创大创业教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为学生提供创业课程。

为推进“双创”工作有章可循,不断提升“双创”工作法治化水平,学校建立健全在组织管理、教学改革、指导服务、平台管理、师资建设、考核激励等方面的工作制度,编制了《惠州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制度汇编》;设立了“学科竞赛奖学金”“创业之星奖学金”,出台《惠州学院教研工作量计算及奖励办法》(惠院发〔2014〕154号),对创新创业工作和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老师及单位给予表彰奖励,近三年累计发放学生创新创业奖金143万元。

“厦大着力打造培育、竞赛、实践、孵化、服务全链条创新创业平台。”该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刘艳杰向记者介绍说。

学校改革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将创新创业工作业绩增设为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修订了《惠州学院教师挂职锻炼管理办法》(惠院发〔2013〕50号)、《惠州学院教职工进修培训暂行办法》(惠院发〔2017〕60号)等文件,要求教师全员挂职轮训;修订了《惠州学院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及推荐业绩条件补充规定》(惠院发〔2016〕162号)、《惠州学院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实施办法》(惠院发〔2016〕163号),将创新创业业绩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条件;出台了《惠州学院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方案》《惠州学院科技成果转让、许可管理细则》,鼓励教师投身创新创业推动成果转移转化。

据了解,厦大已搭建起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系列赛事为龙头的竞赛平台,每年举办各类学业学术科技竞赛60多项,近2.2万人次参与,构筑起国家、省、校、院四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体系。

建设“双高”师资 强化教学支撑

此外,依托厦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建设创新创业标准园区,该校建设了工程师训练营、创新俱乐部、创客空间和网络文化工作室等创新实践平台,并在学校芙蓉隧道内设立RCS机器人队工作室、飞思卡尔智能车工作室等科创平台和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打造“周周有咖啡、月月有路演、季季有融资”的常态化创业服务品牌。

“双创”工作核心在课堂。如何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关键。2016年,我校重新修订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完全融入专业教育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突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逐步建立起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新机制;在总结和发扬服装学院与香港旭日集团等企业联合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学校建立了“引校入企、引企进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的“两引四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推进产教融合,形成课题驱动、项目驱动、创新计划驱动、创业实践驱动等多样化的育人途径,构建了“产教”“校企”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我本硕博都在厦大就读,学校的理念已融入了我创新创业的全过程。”福建省首届“创业之星”标兵、尼古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辉告诉记者,厦大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宽容的环境,“比如在研究生期间创业,厦大很多导师会把决定权交给学生,并提供资源和信息上的支持。在这样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学生的创业热情不仅不会被扼杀在襁褓中,还会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和保护。”

图片 2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表示,该校希望通过着力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坚持兴趣驱动,让更多学生成为创新创业的“铁杆粉丝”。

我校创新创业导师培训现场

据厦门大学团委秘书张晴介绍,该校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建设创新创业文化中的作用,鼓励支持学生组建创业俱乐部、创业联盟等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让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过程中领悟创新文化、培养创新思维、塑造团队精神,并开展创新创业论坛、企业家进校园、校友创业论坛等活动,分享实战经验,讲述创业故事,每年召开总结表彰大会,集中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

我校建立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模拟实训-实战操作”链条式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构建了“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融合、线上指导与线下培训相补充”立体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理论教学上,实施“必修+选修”的形式,必修课程主要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指导、学科前沿等课程,选修课程主要开设创新创业专题讲座、尔雅网络通识选修课程、各学科专业开设的方法训练类课程、博雅任选课程等;实践教学上,实施“课内+课外”的形式,课内包括创新创业学术讲座、实验实训、专题辅导等,课外主要有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社团、创新创业竞赛以及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等形式。学校现有创新创业类课程近100门,每学期举办近百场创新创业讲座或沙龙活动。

为了完善条件保障机制,2015年,厦门大学投入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专项经费近2000万元。2016年4月,学校又设立资金总规模5亿元的凤凰花季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同年9月又启动基金规模为20亿元的中科南强基金,用于扶持学生、教师、校友的创业项目以及科研成果的产业化项目。

学校制定《惠州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2017年修订)(惠院发〔2017〕200号)等文件,健全创新创业教学管理制度,打通创新创业学分积累转换通道;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其最长学习年限可以比基本学制延长4年;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发表论文、获得专利授权等与专业学习、学业要求相关的经历、成果,可以折算为学分,学生获得的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可以冲抵选修课10个学分。

“近年来,学校以政策创新改革人才培养体系,以校地共建打造联合培育平台,以兴趣激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以资源投入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四轮驱动’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断增强。”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彦说。

我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每年的“校级教研教改项目”和“校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均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积极鼓励教师申报承担各级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科研课题;2016年开设“创业大讲堂”,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学习借鉴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有益经验,近三年累计举办了107场创新创业讲学活动。

“双创”工作关键在教师。我校在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是全体教师的责任。近年来,学校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重点实施“工匠型技术人才引进工程”、“创新创业教师培育工程”、“行业精英进校园工程”三大工程,努力打造一支适合应用型转型发展需求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和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现有69名专兼职创新创业工作人员,有90名校内外专家、企业家和创业人士组成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其中国家级创新创业导师2人,入选广东省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1人,国家二级创业咨询师7人,三级创业咨询师3人。

此外,学校还通过讲授创业指导课、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担任创业实践导师、参加创新创业专门培训、到企业挂挂职锻炼等形式,着力培养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强化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全面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每位教师的自觉行为。2016-2017学年,我校共组织近千人次教师参加各类进修培训和企业挂职活动,一支满足“双创”教育工作需要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初具雏形。

完善“双创”平台 深化创业实践

“双创”最终靠实践来检验。我校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不断加强集教学、科研、实践于一体的实习实训平台及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了一批专业实践平台、校企联动平台、校际协作平台、创业孵化平台、活动载体平台。目前,学校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初步搭建了“一中心、两园区、多基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以惠州学院大学生创业中心为基础,联合仲恺高新区和惠南高新科技产业园两个园区,设立多个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建立完善了系、院、校三级平台管理制度,努力拓宽创新创业渠道;现有大学生创业中心、“互联网+”创业孵化中心等校内固定创新创业实验实践场所50个,校内实训中心、专业实验室等各类实验教学平台全部面向学生开放,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图片 3

我校学分制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学校坚持校企协同育人,以旭日广东服装学院为最先试点,逐渐以点带面、辐射全校。例如,从1985年开始,旭日集团就与学校进行了连续32年的全面合作,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到协同培养平台和基地的建立,校企深度合作均成为常态,2014年,旭日广东服装院“校企协同创新培养服装应用型人才”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2015年“服装协同创新发展中心”认定为广东省首批协同创新发展中心。服装学院不仅带动其他二级学院走上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之路,在广东省内也具有良好的辐射示范作用。

学校积极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优质实践基地,不断推进“以点带面”的示范基地建设。惠州学院大学生创业中心于2009年筹建、2011年建成,在那里,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区、项目孵化区、培训交流区、沙盘体验区等错落有致,每年定期举办创业实训营、创业沙盘大赛、创新创业活动周、SYB培训等活动,先后有80多个学生创业团队进驻创业中心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其中10个创业团队注册公司,
708工作室(现更名为“叁壹视觉”)、捷创电商有限公司、空古服饰有限公司等都在业内有了小名气。

我校结合“链条式”创新创业教学模式,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教育引导”进行“创新创业意识培养”、针对创新创业意向学生通过“培育辅导”进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针对创新创业实践学生通过“孵化指导”进行创新创业实战演练,建立了“三段进阶式”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学校免费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信息服务、创业辅导、人员培训、投融资和管理咨询等“一站式”服务。此外,学校还与各商会、行业协会、银行等单位合作,不定期遴选优质创业项目推荐参加创业项目推介会,为学生提供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学校积极完善“课堂+活动+竞赛+项目+社团”五位一体创新创业实践实训教学体系,不断汇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驱动力,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覆盖面超过80%。2017年9月,我校举办首届大学生创业路演大赛,反响强烈;聘请校外行业人士开展“嵌入式”教学强化课堂实践教学环节,2016-2017学年“嵌入式”课程达64门;成功打造创新创业活动周、科技艺术节、创业大讲堂、社团文化节、学生生涯体验周等品牌活动;以“挑战杯”等综合类大赛为龙头,以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专业类及单科类竞赛为载体,以各学院“一院一赛”为平台,建立并完善学生学科竞赛体系,2016-2017学年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得国际级奖项21项、国家级117项、省级327项;大力支持和培育就业创业协会、物流与电子商务协会、营销策划与传播协会、创业俱乐部等创新创业社团。

图片 4

我校第一批创新创业导师受聘仪式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诚然,我校“双创”工作虽然全校性铺开相对较晚,但如今,它却已成为校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撰稿:学生处 宣传部

审稿:田翠华 谭润志 陈雄辉 审核:金伟 签发:赵日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