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16〕第57期
2018年11月28日中午,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召开第十五次教学委员会会议,主要就2016版本科教学计划的执行与相关院系的课程建设进行交流与沟通,共同商议优化办法。人文学部副主任李四龙,中国语言文学系副系主任宋亚云,历史学系副主任何晋、黄春高,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张剑葳,哲学系副系主任孟庆楠,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李淑静,以及人文学部各院系本科教务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李四龙主持。
本报北京4月27日讯(记者
柴葳)4月26日,北京大学在校内信息门户网站发布通知,公布了《北京大学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指导意见》及《北京大学2016年本科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点(试行)》,首次提出设立“荣誉学士学位”、学部内可自由转专业、在完成各专业毕业所需最低专业学分要求的基础上可开展自主性深度学习等改革举措。
北京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学生内在潜力为核心,建立完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本科教育体系,努力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学习和成长体验。
《指导意见》将北大本科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理念明确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和“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的教育理念。
建设体系化通识教育课程。把通识教育理念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以“懂自己、懂社会、懂中国、懂世界”为目标,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知识、能力和品格。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综合运用课堂讲授、经典阅读、问题研讨、社会实践等方式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围绕“过去、现在与未来”和“个人、国家与世界”两个维度,开设“文明及其传统”、“现代社会及其问题”、“人文、自然与艺术”、“思维方法与能力培养”四大类38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同时开设方法论、写作、实践研究等通识教育系列课程。自2000年起设置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建成“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与美育”、“社会可持续发展”六大领域300余门课程,“大学国文”成为绝大多数理工科院系的必修通识课程。
新萄京棋牌官网登录,其实,早在2014年初北京大学修订本科教学计划之前,便已提出类似的思想原则。不同的是,此次《指导意见》在表述中将“促进交叉”从第四位提升到第二位,突出强调学科交叉的重要意义。
构建多样化专业教育模式。修订完善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把课程体系优化为通识课程与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与专业限选课程、专业选修课与其他学科专业的必修或限选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学分各占50%。各院系梳理凝练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模块化培养方案,增大研究性学习项目和实践技能训练项目的比例;设立学生自主选修学分,加大非本院系课程比重,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和跨学科学习;条件成熟的院系设立“荣誉学士学位”,激励学生选修更具挑战性的课程并参与实践创新。突破以院系为基础的专业教育模式,基本实现学部内自由转专业和全校范围内自由选课。鼓励学部、院系、研究中心及教师团队建设跨学科本科人才培养项目,探索辅修学位申请制和双学位课程同质化管理,已建设“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等4个跨学科专业和“古典语文学”等跨学科本科人才培养项目,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开拓空间。
会议现场
《方案》指出,近年来,北大持续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但面对未来世界的挑战,北大目前的本科教育距离“培养引领未来的人”的目标要求尚存在差距。
丰富日常化学习生活体验。以发现和探究为中心,实施导师制、本科生科研项目、实验与实践课程和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等,鼓励教师参与本科生“小班课教学”改革、利用慕课等形式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探索,激发学生获取新知、探索未知的潜能。开展各层次学生交换项目、国家派出项目和联合培养、暑期学校、国际学科竞赛等,推进本科生国际化培养。独立开设实验课程,向本科生开放科研实验室,建设各级各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打造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整合学术资源、校友资源和社会资源,建设全公益开放性创业教育扶持平台“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开展创业知识培训、创业交流研习等。改造教学楼公共空间、图书馆和校内公共区域,增加互动讨论区、交流活动区,促进师生交流互动。
李四龙介绍了2016版本科教学计划,它把课程体系凝炼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是专业必修课程,包括全校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等;后半部分是专业选修课程,包括专业限选课、通识课、自主选修课等。其整体思路,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前半部分的专业必修课,这代表该本科专业所需的最基础知识,是该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底线,后半部分属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未来的出路而灵活配置的专业选修课。课程体系的这种设计,旨在扩大学生的选课空间,为跨学科项目的学分置换提供了便利,同时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创造了条件。这是2016版本科教学计划的设计优势,各院系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种设计优势,灵活配置课程资源。
例如,学生在自主选择和跨学科学习中受到诸多限制,个性化发展需求未能得到更好地满足;教学方式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存在师生互动不足、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等问题;通选课体系侧重学生知识的拓展,在价值观、批判性思考和人格素质的全方位养成等方面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学校的资源配置还不尽合理、高效,院系和师生在教育工作中的创造活力和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方案》要求,修订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凝练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修订后的培养方案要加强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融合,在专业教育中贯穿通识教育的理念。要确定各专业学生毕业所需的专业核心课程最低学分要求,学生在完成各专业毕业所需最低专业学分要求的基础上,可以开展自主性深度学习,建立个性化知识体系和能力素养结构。设立学生自主选修学分,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和跨学科学习。
值得关注的是,对于条件成熟的院系,《方案》提出,通过设立“荣誉学士学位”和相应的制度,激励学生选修更具挑战性的荣誉课程并积极参与实践创新。
李四龙发言
《方案》鼓励学部、院系、研究中心及教师团队建设多层次、有特色的跨学科本科人才培养项目,包括跨学科专业、双学位、辅修专业、微专业、跨学科系列课程或课程模块等。学校将对跨学科人才培养项目给予专项经费支持。
宋亚云介绍了中文系本科专业设置,并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介绍了2016版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何晋介绍了历史学系课程设置的类别和学分安排;张剑葳介绍了考古文博学院的本科专业设置,特别说明了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考古方向)的生源问题;孟庆楠介绍了哲学系本科专业设置及学分分配情况,表示今后将增设专业英语课程。李淑静介绍了外国语学院公共外语课程设置情况。目前,外国语学院进行了英语必修课的课程改革,实行“大学外语八学分”的课程设置,即分级后剩余的大学英语课程学分,以第二外语课程学分补充凑足八学分。外国语学院加强公共外语的开设与管理,至今共开设30多门外语课程,涉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热门语言也在增加排课,保证各院系同学的选课机会。
《方案》提出,今年,北大仍按院系和学科大类招生,新生进校后将按新的培养方案学习。元培学院学生将继续按现有模式培养。从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除教育部规定和北大招生录取时明确不能调整专业的情况外,北大在校本科生可以在第一学年末或第二学年末自主申请转专业。原则上,学部内可以自由转专业。并且,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各院系本科必修和限选课程在教学资源许可的前提下,向全校所有本科生开放。
与会代表认为,2016版教学计划执行两年来,有力推动了北大本科教学改革,本科生正在习惯个性化的选课机制。与此同时,2016版教学计划给院系的课程体系建设提出新要求,各院系应针对本科生的新特点及时调整课程资源:对于学科基础课的设置院系之间要加强沟通,体现学科之间的公共性或基础性;专业核心课程要更加凝练,加大投入,给学生更多的阅读空间,提高专业要求;教学计划后半部分课程,应为本科生毕业深造留足选课空间,引导学生协调好通选课与核心通识课的关系。
在推动教学方式改革、实现卓越教学方面,《方案》明确,重点改革现有课程考核方式,强化过程性考核,落实考核结果的建设性反馈。同时,结合新建本科教学综合性评估系统,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学校将进一步加大教学经费投入,设立“北京大学卓越教学奖”作为学校教学领域最高荣誉,以表彰为北大本科教育积极奉献、教学水平优异的教师,分享推广优秀的教学实践经验,形成追求卓越的教学氛围。
各院系代表表示,在学部层面协调教学计划的制订与执行效果非常有必要,课程类别、课程名称的称谓等都可以得到有效沟通。与会代表还认为,难度较大的课程应有明确的先修课程要求,对课程重复或雷同的现象应进行有效清理,进一步培育学生课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指导意见》强调,本科教育改革的关键在院系,核心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内在潜力。要融通识教育理念于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品格等方面的全面成长;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完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将学术研究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鼓励以发现和探索为中心的教学;系统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效果。
本次会议还就外国语学院提出的“卓越外语人才计划”等进行了评议。(文/殷金琦)
《方案》明确,各院系和学部要支持推进荣誉学位和各类跨学科人才培养项目,采取成熟一项实施一项的原则,经批准的方案应在每年秋季学期开学前向全校学生公布。
责编:山石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16年4月28日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