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16〕第22期
教育部简报〔2017〕第5期
编者按:今年11月,我校将接受教育部专家组进校考察,进行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学校把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列为今年重中之重的工作,成立了由王寒松书记和郭东明校长任组长的审核评估领导小组。学校明确提出“以审核评估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学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能力”的要求,通过“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夯实本科人才培养基础地位、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强化本科专业优质资源的建设、坚持本科人才培养政策导向”等政策措施的不断完善和落地执行,实现“以评促强全力建设一流的本科教育”的目标。在学校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全校上下高度重视审核评估自评自建工作,各校区、学部、各部门领导亲自挂帅,全面动员、全面参与、全面配合,积极做好各单位的评建工作。为此,审核评估办公室和审核评估专项工作宣传组联合策划了审核评估部院访谈录,通过部院领导的系列访谈,报导各单位审核评估自评自建的进程和动态,凝练各单位本科人才培养的优势与特色,分享各单位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经验与做法。
华中农业大学把2016年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年,实施创新创业教育“101计划”,力争100%的学生接受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1%的毕业生投身自主创业。
江西师范大学立足区域发展特色,构建融“红色引领、绿色行动、蓝色创新、金色保障”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切实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记者:开发区校区各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以及实验、实习、实训环节的改革和建设举措如何?成效有哪些?
培养方案引领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确保创新创业教育范围全覆盖、四年不断线。在通识教育中,增设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在专业教育中,设置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3学分,其中课外创新创业实践2学分、依托专业实习实训设置的课内创新创业训练体验课程1学分。制定本科生创新创业学分实施办法,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行创业学生弹性学制。
红色引领融入课堂,厚植创新创业人才的精神内核。充分利用江西红色资源,将红色基因注入创新创业教育。把井冈山革命斗争史作为创业基础的第一课,开设《井冈山精神》等通识教育课程,广泛开展红色阅读、红色体验、红色宣讲等系列活动。制定本科生德育答辩工作实施办法,将德育答辩同学业答辩一样作为本科生毕业、学位授予的前提条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总结、养成优良品行。开展“党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探索依托专业和学生社团建立党支部,将思想引导与创新创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罗钟铉:
课程建设支撑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创新创业课程建设计划”,着力建设“百门科研案例课”、“百门创业案例课”、“百门精品实践课”、“创新性实验教学项目”和校企合作课程。组织知名教授、校友、行业企业高管联合编写创新创业教育案例集。引进一批优质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一批校本创业案例在线课程。目前已建成各类创新创业课程470余门,每年选课学生6000余人次。
绿色行动强化实践,建立具有生态文明特色的实践育人模式。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和绿色创业能力。统筹校内外优质资源,采取校地、校企、校所、校校联动方式,协同打造一批融人才培养、创新研究、创业示范、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生态文明实践育人基地。重点建设“江西师范大学科学科技园众创空间”、“鹿鸣文化园”等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加大实验室、国家级项目开放力度,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搭建平台。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联合,深入开展“百县大调研”、鄱阳湖科学考察、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等“绿色使者”系列生态文明实践活动。
我们开发区校区主要是培养信息类,特别是软件工程类人才,在这个校区,我们各个专业核心主干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这样的:
实践训练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以中国“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赛事为重点,构建“国家—学校—学院”三级训练体系,每年参与学生2600余人次。着力扩大创新创业实践覆盖面,围绕学生专业核心技能,打造“一个专业一个赛事”品牌,广泛开展专业技能竞赛,举办各类创业训练营、培训班和创业体验活动。建设2800平方米的“悦创空间”、110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实训大楼,学校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支持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早进团队。
蓝色创新贯穿全程,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方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划分学术型、应用型、综合型等3个专业类型,分类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发展重点和创新创业素质能力要求,政校企三方协同培养,促进学生多样成长。构建由普及课程、兴趣课程、专业课程、网络课程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四级课程体系,在公共基础课中增设不少于4
学分的《大学生创业基础》等通识必修课程和《中小企业创业管理》《投资项目评估》等创业选修课程,使创新创业教育四年不断线。制定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用于打造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和设立创新创业课题,持续指导帮扶创业学生。
教学内容
强化师资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创新创业导师培养计划”,遴选组建创新创业教育核心骨干队伍,聘请50余名有关部门专家、企业家等组建大学生创业导师团,近70名创业成功校友担任大学生企业家班主任,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成立就业创业教研室,开展就业类课程的研究与教学。邀请校外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和企业家举办“名师讲坛”、“悦创讲坛”、“创业沙龙”39期,连续13年举办企业家论坛。
金色保障支撑体系,助力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开展。统筹教师示范、校友支持和政策配套,形成良性循环的创业生态链。举办创新创业师资培训班,支持教师依托专业优势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将知识产权收益的70%奖励给成果完成人及其研发团队。聘请200余位校友企业家组建创业导师库,知名创业校友在学校设立创新创业基金项目,引导支持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制定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激励师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的奖励办法,推行创新学分、弹性学制、主辅修等个性化政策,从资金、场地等方面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指导和帮扶。
课程资源分布科学均衡,本科课程体系包含通识与公共基础课程、大类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与专业方向课程、以及交叉与个性发展课程与第二课堂类课程。其中大类与专业基础课程包含大类平台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与专业方向课程包含专业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此外还有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人文与社会科学类课程。多年运行以来,我们认为分布是比较合理的。
加强协同拓展创新创业教育。依托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探索校企、校地、校所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与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共建创新创业教育在孵项目64个,与企业共建多个创新创业实践班。实施“与岗位科学家同行”计划,建立“岗位科学家+学生+产业基地”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创业孵化器享受地方众创空间有关政策和经费支持,合作组织开展项目路演、项目对接、政策推介等活动,探索建立协同育人新机制。
教学方法
教师根据课程性质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将讨论式、情景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灵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进行研究性和研讨式教学。近年来,专任教师不断大胆改革创新,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引、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在特色课程中实践翻转课堂、角色扮演、科教融合等教学方法,取得良好效果。此外,已开展慕课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探索,收集教学过程数据,改进MOOC+SPOC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校区目前在线课程项目共计21门次,其中软件联盟慕课8门、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慕课建设课程3门、在线开放课程6门。
重点说一下,赖晓晨老师2015年完成的《计算机组织与结构》课程慕课建设,并在“好大学在线”平台上线,此后一年半之内,一直为辽宁省在该平台上面向全国开放的唯一一门课程,因教学效果较好,被该平台选定为重点宣传课程,并登上平台主页。
另外一个,开发区校区的王宇老师负责的《IT行业职场英语》的课程是我校区外语教育中心独立设计建设的课程,是我校第一门外语类慕课课程,也是国内第一门面向IT行业的高端职场英语慕课,是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推荐课程中唯一一门外语类被推荐课程,截止到目前,全国26000多名学生在线学习,教学效果一直得到好评。
评价方式
大连理工大学开发区校区严格按照《大连理工大学大学生课程考核工作管理规定》执行考试考核管理,提供专用场地集中保存教学材料。专任教师不断探索实践型的考核方式,全面合理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别是2015年,我们软件工程专业参加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所有专业目前都是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来进行封闭式的过程监管和持续改进。
实验、实习、实训环节的改革和建设举措
①基于“大实践”观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软件工程及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对实验实践相关教学单位的全面调查和多次教学研讨,达成了打破原有分散实验室建制,建立一个多层次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大平台的思路。
在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以强化基本能力、锻炼工程素养、培育创新精神为主要目标,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着眼于夯实基础实验教学,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强化校企合作的实训教学,启迪科研创新思维,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方面,软件工程专业构建了“基础性实验-专业性实验-综合实训-创新创业”的多层次化、多模块化的基于“大实践”观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一个人才培养周期中将课程课内实验、实验课程、科研训练、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所有实践环节有机融合在一起,在保证理论课程所需的原理验证实验的前提下,加大综合分析性、科研探索性、项目开发和创新创业实践的比重,在实验教学中与科研和专业实践紧密结合,从多方面和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根据实践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使用多年的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包括实验课程、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科技创新活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各实践环节均有规范的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和教学管理规定/规范、实验指导书、毕业设计工作管理办法、科技创新基金管理条例等。这些环节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和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实验技能、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一定的锻炼。同时,开展了多种科技创新实践及学科竞赛等活动,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保证了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目标的实现。
②建设四大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基于“大实践”观的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建设了四个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具体包括软件工程基础实验平台、软件工程专业实验平台、校企合作实训平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四个平台。其中软件工程基础实验平台用于软件编程基础、计算机硬件结构和原理、网络技术等基础实验的教学平台,夯实基础;软件工程专业实验平台用于软件开发与测试、嵌入式系统工程、数字媒体技术、金融信息化技术等专业方向的实验教学平台,提高学生对各个专业方向的认知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校企紧密联合的实训平台,为学生提供IT企业实际研发管理流程和技术应用的实际训练,突出实训教学特色,强化学生在校内外的真实实践能力;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场景中体验行业高新技术与文化,在实践中锻炼创新能力,在求索中培养创新思维,搭建起知识技能与行业需求的桥梁。
③递进式实习实训体系建设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建立了递进式实习实训体系,一年级训练学生基础理论运用实战“认知实习和C/C++课程设计”,所有的学生到我们企业中一个基础项目。二年级训练学生独立完成项目能力,学习“Java高级编程与应用”及“C#.NET开发”课程中的一门。三年级训练学生课程学习综合能力,完成4学分的专业课程设计。四年级训练学生实战能力,搭建校外、校内实习实训平台,设置3学分实习实训课程。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此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课程在学校统一执行的基础上,形成行业特色,通过各项实践教学环节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递进式地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实战能力。
④紧密结合行业技术前沿,开展多类型长周期毕业设计指导
自2015年,校区将毕业设计工作提前到大四第一学期执行,有超过22周的毕业设计学习指导时间,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毕业设计,提高毕业设计强度,训练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成效
学生学业成绩优异,学生各类奖学金情况颇丰。2015-2016学年奖学金评审中961人次获评大连理工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200余人次获评各类专项奖学金。
学生专业过硬,各类专业大赛硕果累累。依托创新实践基地和创新中心良好科研育人模式,在过去的2015-2016学年,学生在专业领域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年校级以上获奖总计872项,获奖总人次为1680人次,达到本科生总人数60%,平均每2人中就有一人在良好的学风理念下受益。
学生综合素质高。过去一年,涌现出大连理工大学优秀学生标兵1人,大连市三好学生9人,辽宁省优秀毕业生14人,大连市优秀毕业生20人,大连理工大学优秀三好学生56人,大连理工大学三好学生98人,各类其他荣誉称号百余人次。学生的先进性和代表性强,社会责任感较强,不仅做到提升自我,更注重帮助他人和回馈社会,如第七届“榜样大工”就业典范奖顾银等就是学业成绩优异综合素质高的典型代表。
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升,2014-2016年分别为94.44%、95.87%、95.87%;就业率由94.44%提高到95.87%,因此,软件毕业生已经成为最具竞争力,最受社会欢迎的大学生群体之一。
记者:开发区校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举措有哪些?如何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罗钟铉:
校区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近年来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截止目前,创新中心发展成为涵盖五个兴趣小组(ACM、数学建模、智能车、嵌入式、创业组)、四个校企联合创新俱乐部(微软创新俱乐部、腾讯创新俱乐部、花旗俱乐部、梦创俱乐部)、两个学生创新工作室(螺丝工作室、牵机工作室)和中心事务部等四位一体的学生创新组织,学生参与的人数由成立之初的几十人发展到目前的年均500余人。近三年来,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达40余篇;学生申请国家专利100余项;全院学生自主申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年均100余项,经费30余万,校区学生在传统竞赛上一直保持优势地位,比赛成绩奖项呈上升趋势,连年取得突破。如在2016年度,学生共获得国家级以上奖项181项,444人次,省级奖项55项,152人次。
近年来,重要赛事成绩取得突破,如:获得2014年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域赛金牌、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金奖,并在2012-2014连续三年夺得IBM大型主机技术全国大赛冠军等。学生在2016
IBM大型机世界杯竞赛中挺进全球前十、在CCPC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摘得一枚金牌、在华为“创想杯”校园开发者大赛夺得冠军、在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中获得团体一等奖、在中国机器人大赛中获得一等奖、首届CCF组织的CCSP竞赛中获得金牌等等。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目前成功孵化大学生注册的企业12家,公司经营产品涉及移动互联网、嵌入式平台、游戏、软件评测平台等领域。2016年,“CIPPUS创新实践团”被授予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荣誉称号,这也是我校学生团队首次获得该荣誉。部分创业团队获得了风险投资,产品走向市场,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软件学院优秀校友、原创新中心成员钟英武创办趣加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是Facebook上排名前6的游戏开发商,手机游戏方面在欧洲处于领先位置,在中东地区排名第一,经过A、B两轮融资,融资金额超过8700万美元,旗下公司拟以69.39亿元的价格被收购;软件学院优秀校友、原创新中心徐宁专注游戏大数据分析等方向,核心产品电竞大数据平台Max+拥有200余万注册用户,40万日活跃用户,完成天使融资和A轮融资2420万元。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具体举措:
体制机制创新:学院设立创新实践基地,负责全院的创新创业工作。
经费保障机制:校区每年专门设立创新创业专项经费,以探索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师生创新积极性,保障创新项目顺利可持续开展,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全面检验并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良好途径。目前平台包含大学生创新中心、大学生创业中心、企业高新技术展示体验中心三部分,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这个平台,搭建起“教学”与“工程”、“理论”与“实践”、“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创业诉求”与“专业孵化”之间的桥梁,推动人才培养的理念转变和教育教学改革。
通过近十年的努力,开发区校区逐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坚持贯彻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创新创业活动,实施以学生创新小组为主体、创新实践活动为纽带、创新实验项目为支撑、创新引导基金为导向、创新实践指导教师队伍为保障、创业孵化与实践为延长线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记者:如何使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全体教师参与,并贯穿于本科教学的全过程?
罗钟铉:
创新创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需要贯穿大学实践教育始终。软件学院大一小学期,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学习,以及参与校内外认知实习,包括行业讲座和企业实习,了解行业前沿、软件开发及管理的过程,激发学生对软件专业的兴趣;大二小学期开始编程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技能进行创新创业的技术与方法,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三小学期结合各自专业方向,进行复杂工程实践,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提高综合分析解决科研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四开始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实际训练,强化与科研、生产相结合,提升学生实践创新和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合作和爱岗敬业精神,逐步强化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
成立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使用面积将近800平方米,活动大厅场地面积1218平方米。现每年投入专项经费40万元支持中心建设和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各兴趣小组、校企创新俱乐部、工作室通过广泛开展学术沙龙、科技竞赛、社会实践、学术讨论、前沿讲座、创新交流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咨询和指导,逐步形成了立体化、多样化的创新实践体系。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气氛活跃,并取得了很好的收效。可实现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体系化、基地化、规范化、日常化和批量化的要求,也成为了学生创新创业的主战场,吸引了大多数校区优秀创新创业人才。
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工位100余个。致力于营造创新创业文化环境,支持本专业科研与研发,培养与培育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截至目前,由大学生创办的企业已有13家,校区为每家企业提供免费办公场地、办公设施,并通过与校友、校外企业家建立广泛联系等途径,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为学生创业提供坚强的保障。
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强化班,设立以强化创新创业能力的系列课程,并纳入培养计划。依托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开设了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强化班,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招生。设置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系列课程,并纳入培养计划。目前开设了ACM、数学建模、嵌入式、移动互联网等10余个创新创业实践班,每年招生学生近300人,不仅吸引了众多学生的参与,也得到了众多教师的关注,积极参与其中,开设课程、指导学生。
记者:开发区校区提升学生国际交流合作能力的举措有哪些?效果如何?
罗钟铉:
开发区校区在学校的领导下,率先创办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即大连理工大学-立命馆大学国际信息与软件学院,夯实拓展了对外合作的渠道。除此之外,校区长期注重国际化人才培养,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知名专家讲坛:校区注重本科生的国际视野,不定期聘请欧美、日本等国家知名学者到校进行专家讲坛。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和终身学习能力。
2.国际化教学方式:最大程度地发挥国际化教学模式的优势、促进中日教师的教育教学观点的交流和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深度融合中日教师的教学方法,实行“AB角授课模式”,由日方教师授课,同时配备一名中方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的专业骨干教师为其助课,完成听课、辅导、答疑、总结包括补上去讲课等工作,为学生们的课后继续学习提供保障和支撑。同时B角教师根据授课实际情况,与A角教师进一步探讨和反转,规范国际化教学管理流程和标准,做到课前有预习、课中有练习,考前有辅导,探索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他们的能动性,是我们培养他们、育人的非常重要的一个落脚点。
3.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不仅完全按照国家规定,符合“引进并由国外教育机构教师在国内面授的专业必修课程(包括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和专业核心必修课程)门数和教学时数应当占项目全部专业必修课程门数和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的要求。而且我院日方教师承担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占全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78.9%。
4.引进立命馆大学TOPICS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引进中日两国IT企业的一线高层管理者和工程师,从技术前沿、产业发展、企业运营管理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立命馆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最有名的这个模式,在全日本是排第一名的。校区创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到目前为止已经是第四年,成效非常不错,同时,这样一个国际化平台对整个校区国际化氛围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