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16〕第26期
本网讯
3月7日下午,我校在长安校区办公楼第一会议室召开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MOOC/SPOC试点课程教师座谈会。各学院共24名MOOC/SPOC试点课程教师参会,教务处副处长王曙燕主持会议。
日前,经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专家组审定、理事会讨论通过,由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网络与信息系统研究所张铭教授主讲的“数据结构与算法”等10门课程被评为联盟优秀课程。其他课程的主讲教师来自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
2014年12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组建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慕课联盟,加强计算机类慕课建设与应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计算机类课程体系重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
会上,计算机学院教师张德慧主要讲解了基于教育部中国大学MOOC平台进行慕课设置的主要步骤、注意事项、使用技巧、教学体会等内容,与会教师分别结合自己开展的基于MOOC/SPOC试点课程教学的切身体会,介绍了试点经验、课堂教学组织及管理经验并进行了逐一发言,展开了热烈讨论。
“数据结构与算法”是国内首批上线的用中文讲授的慕课,先后在Coursera、edX和华文慕课等平台上线,其建设与应用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课程资源丰富,为国内外十几所高校所使用,为国内计算机类慕课的建设起到切实的带头作用和示范效应,更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此前,由张铭教授与王腾蛟教授、赵海燕副教授共同主讲的同名课程先后入选北京高等学校市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和首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配套教材入选“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建立健全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以理事会为联盟议事机构,在年会期间组织全体会议,审议联盟工作报告,议决联盟章程、理事成员、内设机构变更等重要事宜。理事会下设质量规范、课程建设、教师培训3个工作委员会和办公室,分别负责制定慕课规范并实施认证、制定课程建设指南和开展“联盟推荐课程”等遴选评选、培训建课教师、日常事务处理等工作。通过成立课程工作组、支持成立培训中心、与国内主流慕课平台建立合作关系、与IT企业联动等方式,实现信息汇聚、资源交换和服务需求,激励并带动高校投入教学改革。截至目前,联盟成员高校达到170多所,遍布31个省,组织各类活动40余次,吸引逾3000人次教师参与。
王曙燕在讲话中强调,慕课这种新型课程及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大学课堂教与学的方式,能够推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及教学模式的变革,是一种革命性的变化。陕西省属高校追赶超越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作为考核评价点,2017年教育部首次正式推出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我校顺应国家教学改革趋势,已是第四学期开展MOOC/SPOC试点课程教学改革,希望更多的教师能够参与,基于在线开放课程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推动学校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升本科教学质量。
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于2014年12月联合组建,是由教指委共同倡议并联合组建、相关高校自愿参加的基于慕课的计算机教育共同体,旨在积极倡导、引领和推进慕课建设,促进我国计算机教育的创新改革,提高计算机教育的质量,推动教育公平的实践,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在国内外计算机教育领域的地位与影响。
积极推动计算机类慕课建设。根据《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等编制建课指南,整体规划慕课资源,结合慕课建设现状每年更新。推动高校教师在国内外主流平台上开设计算机类慕课160多门,累计学习人数逾500万人次;2015年首批遴选的40门联盟建设课程中,大部分课程学习人数超过1万人次,单门课程学习人数最高达到21万人次。联盟还将评选“联盟推荐优秀课程”,在互联网上汇聚计算机教学名师的优质教育资源,构筑具有示范意义的核心课程群。
大力推进计算机类慕课应用。组织中西部10所高校面向15000多名学生开展基于慕课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建设,试点高校在校内开设与慕课同步的SPOC,有效解决慕课资源适用性与校内个性化应用问题。启动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改革试点,要求试点高校组建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在联盟建设课程目录中选择慕课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探索线上慕课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总结“慕课+SPOC+翻转课堂”应用模式,促进学生“自学—互学—群学”,支持教师“引导—指导—督导”,有效提升试点高校教师教学水平,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