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起,不少中小学幼儿园开始了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都有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做好陪餐记录。在不久前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健委共同发布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中,这个陪餐制度格外引人关注。
本月起中小学幼儿园负责人要与学生共同用餐。保障学生在学校吃得安全、营养,这仅仅是个开始——
学校学生的食品安全,历来受到高度关注,各级政府也都高度重视。但是,少数地方的学校、幼儿园的用餐安全问题,还是时有出现。这有规定不完善的问题,也有制度执行不到位的问题。采购环节、储存环节、加工环节、配餐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是“一失万无”。可见,制度靠人来落实,也靠人来监督。如果不能以高度的责任心去对待这一问题,那么制度再严密、方式再先进,也总会有漏洞、有死角,也就无法完全避免问题的出现。所以,让学生放心用餐,在硬性制度之外,还必须强化责任意识。
陪餐制能否守住学生舌尖上的安全
25日中午,厦门江头中心小学的老师们正在食堂内陪同低年级的孩子们吃午饭。
可以说,陪餐制以一种直接的方式,把学校与学生联结成了一个共同体。以育人为事业的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在严格执行制度的同时,更能体会将心比心呵护每一个学生的责任。这是陪餐制更进一层的意义,也是学生用餐安全最可靠的保障。
中小学幼儿园应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均应有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做好陪餐记录,有条件的中小学幼儿园还应建立家长陪餐制度……由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建委共同发布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已在本月初正式落地执行,各地各学校已纷纷行动起来。
厦门江头中心小学的老师正在食堂内查看孩子们吃午饭。
从这个角度看,陪餐制不只是关乎学生用餐安全,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筑牢学生和家长对于学校的信任。当校领导能够与孩子坐在一桌用餐,孩子们能够吃得安心、放心,也对学校多了些亲切和信任。这样的信任,是教学之间、家校之间能顺畅沟通的前提。没有信任,一些小问题、小摩擦也可能激化;有了信任,就能更好地形成合力,共同构筑一个安全的校园,让孩子们更好成长。
近年来,校园食品安全事件频发,舌尖上的校园安全问题时刻牵动亿万家长的敏感神经,由校方、家长共同参与的校园陪餐制度能否真正发挥监管效能,学生用餐安全是否能够得到保障,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
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始终牵动着社会关注,如何让校园“舌尖安全”更有保障?
对于孩子而言,在学校里听到的话、遇到的事、产生的感受,甚至比在家庭中的耳濡目染更重要。对于校方而言,需要更好地对待孩子们这样的情感和信任。不卫生、不健康的食品,不仅损害孩子们的身体,更可能在他们心中投下阴影。唯有看到这样的后果,而不是仅仅从一己利益出发,陪餐制才能真正培厚信任、培厚责任。
孩子在学校吃饭,家长放心吗
近日,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卫健委三部门共同发布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再次为学生在校用餐上了一道“安全锁”——规定要求,从4月1日开始,中小学幼儿园应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均应有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做好陪餐记录,有条件的中小学幼儿园还应建立家长陪餐制度。
教师是园丁,校园是净土。在教学和管理压力更重、学生和家长诉求更多的情况下,做到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是一个必须回答好的题目。教育工作者应当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社会各界也应该共同努力。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食品厂家,都需要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同理心,共同呵护孩子们的成长。毕竟,正如有人所说,“对儿童,我们不能说明天,她的名字是今天”。
沸沸扬扬的“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堂”事件已经过去1月有余,虽经过检测后,现场提取的18批次食材样品中,仅有粉条发现有霉斑,检验结论为不合格,但事件本身给大众心理笼罩的阴霾仍未散去。
事实上,在厦门的多所学校中,早已实现了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记者走访了部分学校,在确保学生在校用餐安全方面,这些学校的做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以为对于孩子而言,学校是最安全的堡垒,现在看来也不尽然……”“仍然担心,但又深感无力,难道离开学校吗?现实条件决定了无法把孩子每天放在身边照顾!”“没别的办法,只好尽可能减少孩子上学期间在外用餐的次数”……连日来,记者就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对多位成都家长进行了采访,得到的答案多不乐观,一位家长甚至考虑,“与几位相熟的同校家长合作,每天轮流给孩子送餐”。
明厨亮灶,抓好“第一环节”
事实上,“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堂”事件并不是引发大众对校园食品安全出现信任危机的唯一导火索。
3月22日中午11时45分,海沧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的学生们在值班老师的引导下,有序地走进食堂。
近年来,校园食品安全事故多发,甚至还发生过多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因所呈现的事实真相常令人瞠目结舌,因此每一次都会在社会引发轩然大波,牵动着亿万家长的敏感神经。记者针对近一年来公开报道的校园食品安全事故进行了盘点,仅去年9月开学季,全国各地便发生了4起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如江西省万安县多所中小学爆出“营养餐食材发霉、腐烂”问题,安徽芜湖发生三起幼儿园给孩子吃过期食物等。
据校方摸底,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3000余名在校学生中所占比例达92%,60%以上的孩子只能在外就餐。“我们调查发现,这些孩子基本在午托班‘小饭桌’或学校周边小餐饮店解决午餐。”校长戴曙光说,为了最大程度地确保孩子们吃得安全,学校于前年暑假投入数百万元,在霞光和霞阳两个校区分别筹建了自办自管的食堂。
究竟如何才能让孩子们在校园生活中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尽管每一次事件过后,相关人员、企业都得到了依法惩治,但家长们还能完全放心的将孩子交给学校吗?公众对此普遍担忧。
在学校负责食堂管理的魏老师介绍,目前该校有1800名学生在学校食堂吃午餐,每天每餐一定有至少一名学校管理人员和值日教师和学生一起排队、付款购餐、同区域就餐。学校还会做好陪餐记录,及时发现和解决集中用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陪餐制能否执行到位
魏老师表示,为了对午餐的食品安全进行有效监督,学校还邀请学生家长来食堂当“监工”。
为了切实回应公众关切,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明确提出中小学幼儿园应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均应有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做好陪餐记录,有条件的中小学幼儿园还应建立家长陪餐制度,对陪餐家长在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等方面提出的意见建议及时进行研究反馈。
事实上,保障学校食堂供餐的安全、卫生与质量,陪餐制度是“最后一环”,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明厨亮灶”。戴曙光告诉记者,明厨亮灶是厦门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项目,多个部门出台了鼓励措施,教育部门就对公办学校食堂和部分民办学校直接拨付资金建设。
这一被媒体称为“史上最严校园食品安全管理办法”的规定,覆盖面超过25.50万所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1.89万所,涉及2亿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在校生。但陪餐制度真能确保执行落地吗?社会各界对此发出疑问的声音。
“我们用手机登录App,学校食堂内各部位的情况就能一览无余,可看到对食堂储运、加工、供餐的直播,能实时监控餐食的制作流程。”学生家长熊冬林说。
记者梳理发现,陪餐制度早在2012年教育部等15个部门印发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中就已经被提出,此后一些地区学校进行了先试先行。
陪伴用餐,家长参与监督
自2014年以来,湖南怀化靖州一中便要求行政领导、老师陪餐,并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改进完善。如要求老师们同样缴费,与学生们一起就餐。同时由学生、教师和家长一起组成膳食委员会,对学校的餐厅定期检查和公示,并进行满意度测评;河南省郑州市宇华实验小学,从2005年建校以来一直实行班主任陪餐制,全校66位班主任一日三餐陪学生们一起就餐,校委会领导在学生开饭前还会提前试吃饭菜,每天进行登记并提出建议。
事实上,陪餐制度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词。追溯到2012年,在教育部等15个部门印发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细则》中,就曾提到“供餐模式应逐步以学校食堂供餐替代校外供餐,为确保食品安全,学校负责人应陪餐,餐费自理”。
学校对食堂进行透明化的制度管理,赢得学生与家长的交口称赞,上述两所学校的做法值得各地参照。
厦门市江头中心小学校长陈鸿芬介绍,自打学校在2007年9月开设食堂并通过招标引入食堂经营方后,几乎每天中午,她只要在校就会与学生一同用餐。
成都一所学校主管后勤工作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陪餐制把学校与学生联结成了一个共同体。在严格执行制度的同时,学校领导、教师更能体会将心比心呵护每一个学生的责任,这给学生用餐安全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保障。
25日中午11时45分,江头中心小学的学生们下课后陆续走进食堂。结束当天上午的会议后,陈鸿芬也步入食堂,和往常一样,在坐下用餐前,她先在学生中间转了一圈,还到打菜窗口看了看。
但也有家长认为,陪餐制仅是确保校园食品安全的重要一环,仅依靠这一举措,并不能彻底根除现实可能存在的所有隐患。
在陈鸿芬看来,学校负责人、老师也一同在食堂用餐,就是对食堂最大的监督。此外,学校的膳食委员会、家长义工则引入了热心家长的力量,监督校内食品安全做得更到位、更细致。据悉,学校的膳食委员会和学校食堂同步成立,成员包括了食堂餐饮负责人、家长、老师和学生代表。
陪餐制“仅仅是个开头”
每天早晨,膳食委员会的老师和家长代表都会到食堂检查食材是否新鲜,是否按标准采购等,中午学生用餐时,不仅学校的食堂监督员老师会到场,膳食委员会的成员和个别家长义工也会到食堂查看。在学生用餐后,家长义工还会到后厨监督食堂人员将当天的剩饭剩菜处理好。
“陪餐制可以说是政府为守护校园食品安全开了一个好头,但也仅仅是个开头。”
四川省政协委员纪小玲认为,在校园食堂体系中,学校和供货商之间的利益联结,学校内部食堂的管理,从食物采购到食物储存、食物制作和食物分发,其中环节诸多,任何一个环节稍有闪失都是食品安全问题爆发的隐患,过程中仅靠哪一方单独发力是不够的。
“膳食委员会每个月都会进行一次固定会议,讨论平常发现的问题的解决落实情况,集中再理顺。”陈鸿芬说。而在此次新规中,不仅要求每餐均应有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还要做好相关陪餐记录。
记者发现,4月起开始执行的3部门联合发布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除公众重点关注到的“陪餐制度”外,还结合学校特点专设一章,规范食堂加工制作全过程控制,对学校食堂设施设备配备、布局流程、从业人员管理,以及食品采购、进货查验、食品贮存、加工制作、餐饮具清洗消毒、食品留样等各环节作出详细规定,力求建立贯穿采购、贮存、加工制作、供应全过程的学校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
常态化运转,用餐安全“零容忍”
专家指出,制度靠人来落实,也靠人来监督。让学生放心用餐,在硬性制度之外,还必须强化责任意识。让学生在学校吃得安全健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筑牢学生和家长对于学校的信任。孩子们吃得安心、放心,也会对学校多了些亲切和信任。这样的信任,是教学之间、家校之间能顺畅沟通的前提,从而更好地形成合力,共同构筑健康积极的环境,让孩子们更好成长。
在采访中,不少学校负责人表示,“陪餐”并做好规范记录,以此倒逼食堂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基础上,更加注意提升供应质量和服务质量。
“当前有关校园食品安全的措施、规定不少,但真正能否落地执行?这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一位家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感叹,维护校园食品安全涉及诸多社会治理环节,必须有政府、学校、家长、社会多方联动起来,才能使校园食品真正安全、营养,保障学生的健康。而当前最紧要的是需真正建立并执行好校园食品安全保障的长效治理机制,在源头上堵漏预防。事实上,这样的声音也代表了社会普遍的认知。
此次三部门联合发布的《规定》还提出,对于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幼儿园应当建立家长陪餐制度,且学校对陪餐家长提出的意见建议应及时调查处置,并向家长反馈。
“陪餐制度的重点还在于常态化,只有监督不间断,才能为校园食品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在许多家长看来,陪餐也能创造更多老师和学生交流的机会,促进老师了解、关爱学生。
而对于校园食品安全工作来说,陪餐制度仅是其中一环。不久前,厦门市教育局也发布了《厦门市加强2019年春季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区教育局严格落实学校食品安全的监管责任,督促学校落实食品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实行学校食品安全校长第一责任人制。
在新发布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中还提到,学校应当配备专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营养健康管理人员,建立并落实集中用餐岗位责任制度,明确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相关责任,通过加强主体责任、常态化监督和家校社会通力合作,学校的食品安全方能有更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