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和质量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主线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在第34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五位优秀教师代表来到国新办围绕“与教育改革发展同行”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他们中既有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院士教授,也有来自基层一线的乡村教师,他们将从教以来的切身感受和体会娓娓道来,生动展现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也让人们看到了广大优秀教师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意见》立足于于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部署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我国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基础之上,为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制订的一个纲领性文件。《意见》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集中攻坚、综合改革、重点突破,扩大改革受益面,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在此语境下,狠抓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实现高质量的教育公平,是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出发点和目标。
我国较早确立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两大基本任务——扩大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客观而言,近年来这两方面都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我国从2012年开始实施国家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招生计划从最初的1万人增至2017年的6.3万人,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重点高校中来自贫困地区和农村的“寒门学子”正保持逐年增长的态势,这三所重点高校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比例都超过了15%。
而着眼于“扩大改革受益面,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目标,上述工作还需要大力强化。这次深化教育改革,明确了需要继续“集中攻坚”,进行“综合改革”的领域,主要指向老百姓最为关切的教育问题。
对于基础教育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就要致力于解决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公平和质量问题。拿学前教育来说,《意见》提出,要创新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从2011年到2016年,我国通过连续两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将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2010年的56.6%,大幅提高到2016年的77.4%,增加了21个百分点,但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仍然存在,因此,这次深化教育改革《意见》明确提到,要强调要鼓励多种形式办园,理顺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园体制,建立健全国务院领导、省市统筹、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对于义务教育,《意见》特别关注的是“要完善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体制机制。”在之前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基础上,《意见》要求统一城乡学校建设标准、城乡教师编制标准,加快建立义务教育学校国家基本装备标准。这是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做到城乡学校建设标准一样,甚至乡村学校建设标准比城市学校高,才能切实改变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薄弱面貌,着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也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要求改进管理模式,包括试行学区化管理,探索集团化办学,采取委托管理、强校带弱校、学校联盟、九年一贯制等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这意味着各地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时,将会有更灵活的办学形式选择。但不管哪种办学形式,都需要立足扩大义务教育公平与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缓解择校热,满足受教育者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切实推进这些体制和机制改革,需要落实《意见》确定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坚持放管服相结合,要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把该放的权力坚决放下去,把该管的事项切实管住管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

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
题: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解读《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与长期以来实行的科教兴国战略密不可分。在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面前,中国吹响了建设世界教育强国的冲锋号,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抓手,全面夯实实现中国梦的人才之基。

新华社记者胡浩、施雨岑

教育改革不止步,这既关乎国家改革发展大计,更关乎百姓切身利益。教育寄托了亿万家庭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希望。今天无论是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的家长,还是中西部偏远乡村的父母,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优质的学校、遇见优质的老师、享受优质的教育。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教育改革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方向,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集中攻坚、综合改革、重点突破,扩大改革受益面,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我国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等。意见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集中攻坚、综合改革、重点突破,扩大改革受益面,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让教育改革成果惠及千家万户,提高全体人民对教育事业的获得感,需要着眼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针对义务教育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我们要统一城乡学校建设标准、城乡教师编制标准、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针对学前教育资源紧缺问题,我们要鼓励多种形式办园,有效推进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针对择校难题,我们要改进管理模式,试行学区化管理,探索集团化办学,探索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保障公民享有更多受教育机会,始终被列入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首要目标;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始终是中国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两个重要维度。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教育规模,截至2016年底,有51.2万所学校,2.65亿在校学生;学前三年毛入园率77.4%,取得跨越式发展;小学净入学率99.9%,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4%,已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毛入学率达到87.5%,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2.7%,接近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

“在充分肯定教育事业发展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优先发展地位需进一步巩固,教育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仍是教育体系中的突出短板,教师队伍还不能适应提升质量与促进公平的新要求,教育对外开放的水平不够高,等等。这些都是我国教育事业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炳林说。

专家表示,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是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动力。

针对诸多教育短板,意见分别提出具体要求。在学前教育方面,意见指出,创新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强调要鼓励多种形式办园,有效推进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针对义务教育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意见要求统一城乡学校建设标准、城乡教师编制标准、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加快建立义务教育学校国家基本装备标准。实施消除大班额计划。切实改变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薄弱面貌,着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针对择校难题,意见明确要改进管理模式,试行学区化管理,探索集团化办学,采取委托管理、强校带弱校、学校联盟、九年一贯制等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

对于百姓关切的许多教育需求,意见也作出了回应。孩子放学早、家长下班晚,存在“时间差”?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课后服务制度,鼓励各地各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家长需求,探索实行弹性离校时间,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后服务。课外机构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意见明确要规范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严格办学资质审查,规范培训范围和内容。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入学怕被歧视?意见提出,要完善特殊教育融合发展机制,改进特殊教育育人方式,强化随班就读,建立健全融合教育评价、督导检查和支持保障制度。

教师队伍有力支撑着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规模教育体系。意见提出,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培养、培训和管理全过程,构建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在准入招聘和考核评价中强化师德考查。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建立教师国家荣誉制度,加快形成继承我国优秀传统、符合时代精神的尊师重教文化,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意见同时要求,要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进绩效考核办法,使绩效工资充分体现教师的工作量和实际业绩,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