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如何解好百姓关切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对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也踏上新征程、面临新任务。

新萄京棋牌手机下载 ,编者按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将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
,这在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是一个了不起的历史性成就。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新的发展阶段,质量、公平、结构、创新等矛盾也日益显现。教育是一个面向未来的事业,这个特点决定了我们面对的新挑战、新要求将比其他很多社会领域都更加复杂、更加深远。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也踏上新征程、面临新任务。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是新征程上教育事业当有的新作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去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已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并列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三大战略。本文基于学理研究和调查研究,深刻阐释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不仅昭示党对教育事业的初心,也就新时代新形势下持续推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对我们深刻理解“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什么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怎样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首先是新时代对新一代国民素质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今天的青少年学生将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素质应该是什么样?今天,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是否能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些问题都是关系民族未来、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课题。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1.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

还有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于优质、公平和多样化教育需求的新挑战和新要求。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教育占有基础性的位置。分析、研判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对美好教育的追求,是新时代教育发展改革创新的基点,离开这个基点,就不能真正体现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宗旨。以此为基点,我们就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直面矛盾,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特别是对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必须破除思想和体制障碍,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创新顶层设计思路。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意义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一直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教育改革,加快补齐教育短板,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人才资源。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结晶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基于新时代中国教育实践、揭示中国教育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作出的原创性贡献,更是二十一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大成果,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政治灵魂和本质特征。

还有不断加速的新工业革命、新科技革命对教育发展的新挑战和新要求。在需求层面,新科技、新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正在使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类型、结构和素质的要求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在供给层面,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正在各个层面推动教育形态和学校形态的深刻变革。新一轮的全球教育竞争、人才竞争,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教育适应、推动和引领新工业革命、新科技革命的竞争。

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与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相适应,必须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继续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使我国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越强。要办好各级各类教育,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争创世界一流的教育,提升我国国际教育的影响力。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简言之,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逻辑起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教劳结合”的思想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理论支柱。

面对新挑战、新要求,就必须大力推动教育创新,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应当强化时代观,坚持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谋划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路。强化价值观,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国民教育,坚持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价值。强化战略观,坚持教育全面主动地为各项重大战略服务,提升战略思维和融入能力,推动教育开放融合发展,加快人才培养结构战略性调整。强化未来观,坚持面向国家未来、民族未来规划教育,抓住有利机遇,推动未来教育形态的积极探索。更要强化人民观,以人民对教育的需要为依归,加快解决教育领域的顽疾、痼疾,让教育的公平、正义和幸福感照耀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和每一名学生。

改革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之源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教育领域的初心和使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教育领域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的本质要求,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立场。

同时,新时代的中国教育工作者,还应拓展国际视野,将教育自信作为文化自信的重要方面,在全球教育的前沿领域加快创新步伐,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创新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宝贵经验,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要发展,根本还要靠改革。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透射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鲜明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通过教育造福人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以人民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依据和检验标准,努力让人民群众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在每时每刻发生变化,教育创新时不我待,只有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锐意创新,才有可能处理好新的矛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从而无愧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但随着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教育治理任务越发艰巨,教育的不均衡不充分发展等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仍然是服务于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只有大力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大力推进教育体制、制度、技术等方面的创新,破除一切不适应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提质量、以改革增活力,使教育充满蓬勃的生机和不竭的动力。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等等。

2.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新中国教育实践的价值引领

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是必然方向

70年砥砺奋进、风雨兼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始终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遵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战略部署的指引下,我国教育事业更加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程度不断提升。

新中国教育发展可分为不同阶段,目前正处于教育实现由大到强的新阶段。过去的教育发展曾以扩大资源、规模增长为主要特征,而新阶段教育发展的目标转变为以内涵式发展、质量提升为主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这些成绩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表明了我国教育事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的要求更高,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也从“有学上”转变为“上好学”。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从量的扩张转变到质的提升是内在要求,是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必然选择。注重质量提升的教育内涵式发展更需强调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和效益提升,新时代教育发展必须紧紧抓住提高质量这个关键,推动教育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促进区域、城乡和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得到实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把握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断丰富发展教育方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都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了具体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0年来,党对“培养什么人”这个教育的首要问题认识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全面、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突出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让人民满意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不懈追求

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问题得到全面解决。70年来,我国建立起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1950年的0.4%提高到2018年的81.7%,小学净入学率从1949年的20%提高到2018年的99.9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从1949年的3.1%提高到2018年的100.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1949年的1.1%提高到2018年的88.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49年的0.26%提高到2018年的48.1%,教育普及程度堪称世界奇迹,极大解决了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问题。进入新世纪,我国逐步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实施了“两免一补”、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教育脱贫攻坚行动计划等,区域间教育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建立了覆盖从学前到研究生教育的全学段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切实保障了教育公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广泛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现实愿望。近年来,我们在促进区域、城乡和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等,特别是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但与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坚持聚焦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千方百计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教育质量大幅度提升,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机会明显增多。70年来,教育质量始终是教育发展的主线,教育改革也都是为了激发教育活力,提升教育质量。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前教育的保教水平显著提高,幼有优育正在成为新的工作目标;义务教育正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更加完善,类型教育的特色优势逐步彰显,吸引力日渐增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取得新突破,“双一流”建设稳步推进。我国教育的人才培养和服务贡献水平不断提升,更好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作者: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胡玉萍)

办学机制开放灵活,人民群众对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得到满足。

作者简介

遵循“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理念,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形成了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全日制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不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呈现出国留学与学成归国同步扩大、来华留学与攻读学位同步增长、“引进来”与“走出去”同步提高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

姓名:胡玉萍 工作单位:

保障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有效提升。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和国家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从经费、制度、师资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有效提升。教育经费投入持续加大。70年来,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从落实“三个增长”到2012年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达4%,并连续7年保持4%以上。建立了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先后提出“三个牢固树立”“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培养了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为实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3.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新时代教育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做到六个统一。

坚持人民需求与国家利益的有机统一。人民需求与国家利益的有机统一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核心精髓。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不断寻求教育同人民需求相契合、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相适应。充分尊重人民需求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本要求。首先是关注并满足人民对教育的基本需求,为人民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每个孩子有学上。其次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广覆盖”到“有质量”,从“大起来”到“强起来”,这是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深入实践,也是中国教育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再次是满足人民对差异性与多元化教育的需求,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适合的教育。符合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坚持公平与质量的有机统一。公平与质量的有机统一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本价值。实现教育公平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础。教育公平的内涵正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由人人享有受教育权的机会公平,日益发展为人人都能出彩、人人都能成功的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只有坚持推进教育公平,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才能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提高教育质量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核心任务。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是辩证统一体,相互影响和作用,构成了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两个基本维度。提高教育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选择,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应然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根本要义。只有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将其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才能实现我国教育由大到强的根本性转变,也才能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人民获得感与遵循教育规律性的有机统一。人民获得感与遵循教育规律性的有机统一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内在品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要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还要切实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重视人民对教育的获得感,就是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解决好人民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让人民对教育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一个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的过程。教育基本属性决定教育存在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两种关系规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既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又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必须防止非理性地追求人民满意的最大化,而无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只有严格按教育规律办事,保持科学精神和强大定力,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坚持阶段性和发展性的有机统一。阶段性和发展性的有机统一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显著特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不同时期,人民对教育的需求不同,国家对教育的发展目标也不同,教育工作的侧重点也会不同,教育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从保障人民受教育机会的“一个不能少”,到保障教育过程的“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的变化,再到保障教育结果的“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与之相对应,人民对教育的满意感呈现出阶段性和发展性相统一的显著特征。办教育要长期规划,一以贯之,同时又要注重抓住要害和工作重点,分步实施,循序渐进。

坚持人民受益者与参与者的有机统一。人民受益者与参与者的有机统一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人民群众不仅是教育的受益者和评判者,同时也是参与者和建设者。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是多维的,教育是前置性和基础性的,直接影响着人们在就业质量、医疗条件、居住环境等方面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没有旁观者,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和贡献。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人民群众看得最清、感受最深,也最有发言权。只有广泛发动人民群众,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才能积聚正能量,增强教育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要不断拓展参与路径、完善制度保障、增强激励机制,着力推动人民群众有理性、有秩序、有效益地参与教育改革发展进程。

坚持全局性与局部性的有机统一。全局性与局部性的有机统一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原则。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有大局观。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教育工作作出全面、系统、长远的部署。要通观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方面,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有局部观。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各方面和各阶层人民对教育的期许与评价的集合,要充分实现人民群众的教育利益和教育需求,尽可能地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同时,不能简单地为了满足某一群体的利益,而损害其他群体的教育利益。要整体考虑、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

4.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进入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强化顶层设计、营造全社会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积极构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科学理论体系。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思想自提出以来,经历了十多年的实践积累和理论探索,但对其科学内涵的认识仍存在一些误区。当前,亟须深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理论内涵,科学解答“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什么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怎样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应在优化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谋划,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整体谋划,完善政策体系,创新实践路径,丰富政策工具箱。一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着重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坚决破除“五唯”顽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二是提高教育质量。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创新育人方式、深化课程教材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功夫。三是推进教育公平。现阶段应秉持“优质公平”的思想,让受教育者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权利、受教育机会和优质教育资源,向社会弱势群体给予适度倾斜,不断促进更多教育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四是优化教育供给侧。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需求和多样化的选择,政府要在原有的教育供给基础上,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增加有效、精准、创新与多元的教育供给。五是落实保障到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教育投入,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推动教育信息化,坚持全纳教育理念,努力做到“一个不能少”。六是完善监测评估机制。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办学质量的最高标准和价值导向,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可观测、可操作、可量化的评价体系。

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一是转变教育观念。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满意观,注重倾听学生的发展需求、合理诉求和期盼,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保障,因材施教,保证每一个孩子自主、自尊、自强地学习成才,这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所在。二是引导社会舆论。应当深刻认识到,由于受教育者的层次不同、理念差异、诉求多元,决定了满意没有绝对的标准,因此,应当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宣讲活动,引导人民群众寻求适合自己的教育。三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教育治理格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动员一切力量办教育,在全社会共求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最大教育公约数,共画立德树人的最大同心圆,共谋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路径,进而努力构建起党和政府优先发展教育、教育系统公平优质办教育、家庭主动参与分担教育、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工作格局,建立党、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元参与的协同治理体系,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朝着一个理念、一个方向合力前行,共寻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