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战略,已经明确下来。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环节,在这个关键时期,必须有推动机制,必须有社会环境。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人民通过高质量就业满足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且是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应珍惜良好发展环境和有利发展机遇,进一步突出中国特色,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更上层楼。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的必由之路。
“四合机制”,凝聚发展资源
产教深度融合。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方向和路径。发展产教深度融合的职业教育,需要从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视角出发,持续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同步规划、同向发展。以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提高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师资建设、教材使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标准化水平,为推进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现代化积蓄人力资源、提供智力支持。比如,可加强产业行业协会与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建职业教育集团;构建政府、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建设、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等等。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落实实现机制,必须从职业教育的特点特色出发。通俗地说,可以归结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四合”机制。
校企全面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意义重大。应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与培训制度改革,为推动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项目开发、社会服务等方面与职业院校开展合作创造制度条件。适应政府服务管理职业教育职能的转变,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特别是各类企业全面参与职业教育,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优势,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创新,有效提高职业技能需求与人才培养供给的对接效率。鼓励各类企业深度参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实训要求、师资力量等重点环节密切合作,建立一大批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产教融合型企业。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为新的历史时期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指示中,习近平强调:“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这一论述深刻阐释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各要素的内涵和辩证统一关系。服务发展、促进就业,是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模式是动力源泉,“两个坚持”是根本路径,社会各界支持职业教育是重要保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是根本目标。从这一逻辑进路可以看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的必由之路。
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是“四合”机制的第一要位,也就是说,办好职业教育,必须把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在一起,职业教育要适应产业发展变化的趋势、研究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研究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当前的一个突出点是新技术革命广泛兴起,产业转型升级和进步一浪高过一浪,产业整合势在必行。职业教育不仅要适应,而且应该积极研究适度超前,这就必须建立产业与教育的融合机制,对此,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产教行业对话应是一个良好开端,而唤起产业和教育各自的自觉,或者真正建立产业部门举办职业教育的机制应该更有意义,更有成效。
工学有机结合。职业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为青年进入工作角色奠定基础。为此,应完善课程教学体系与职业培训体系,通过规模化、系统化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职业能力培训,丰富工学结合的具体形式。借鉴国际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总结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校企共同研究确定培养模式、制定培养方案,推动职业教育培养评价模式与机制创新。改革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方式,通过试点1+X证书制度,引导职业院校将培养目标转向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进一步完善各种形式的校中厂厂中教培养方式,切实提高职教学生的技能水平。
一、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的历史考察和现实基础
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全社会和职业院校的共识,实际上,它也是产教融合的具体化,产教融合带有根本性,校企合作落实好具体问题,建立广泛而又深入有效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教育与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的结合也就有了可靠条件。最近一些年来,尤其是国家示范性学校建设中,各学校与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建立的由政行校企共同参加的理事会制度,以专业为单元组成的“六合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度,学校想方设法建立的兼职教师制度,订单培养制度,都是校企合作的具体化和有效实践。
知行高度合一。发展职业教育要让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知行合一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应实现职业教育领域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结合,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课堂教学、项目开发、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把德育贯穿于做中学、学中做的职业教育全过程,一以贯之地提升学生进德修业、创新进取的素养和能力,把提高核心素养作为重要课程目标。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传承中华工匠文化传统,同时以数字化、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进职业院校治理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性质的外在表征,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形态。职业教育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理念和实践不断创新的历史。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都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职教发展创新的主线。
工学结合。如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解决办学模式创新问题,那么工学结合应该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问题,以工作与学习结合为指引,重视教师的教与练统一,学生的学与做统一,培养学生工的思想、行的体验、做的能力,做到动脑动手协同,以真正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近年来各学校广泛推进的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已大见成效,应持续创新。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经验的高度凝练
知行合一。这既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现形式,也是职业教育特色和特点的落脚点,对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知行合一既是一个质量要求,也是一个特色所在。它要求我们的学生面向基层、面向一线、面向基本业务工种,实践至上、动手为要,脚踏实地、岗位成才,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在经济困难的条件下,我国创造性地提出了职业院校试办工厂或农场、学生半工半读的主张,并将其制度化。1958年5月,刘少奇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实行“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主张,并将其作为“国家制度”[1]。从当时的政策主张和实践中可以看出,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工厂劳动制度,是经济困难时期及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职业教育及更好更快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选择。
“五大风尚”,有信心有作为
改革开放后,我国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整体体制改革,不仅对经济各领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也对职业教育模式提出变革要求。这种变革主要体现在: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行业办学为主、企业办学为辅、地方实施多种办学的体制,转向地方办学为主、行业企业办学为辅,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关系从紧密走向松散。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企业的发展壮大对职业教育办学与人才培养的适切性又提出新要求,要求职业教育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密切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密切结合,走产教结合的路子,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
职业教育,要得到良好发展,社会舆论、社会文化、社会环境的影响非常重要,正因为这样,各级党委和政府就应该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全社会“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人出彩的机会。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职业教育也迎来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作出明确部署。至此,我国在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上,形成三层框架:在社会层,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在管理层,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采取“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在教学层,则“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劳动光荣。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持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弘扬劳动光荣,弘扬劳动的重要性,对推进和加强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和劳动者的地位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和有益的促进作用,给职业教育的学生和教师以鼓舞。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13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确立了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总体规划和重要方向,即“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由此,职业教育模式被高度凝炼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宏观到微观,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深化职教改革创新的逻辑主线越发清晰。
技能宝贵。技术和技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是非常明显的,然而,受长期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忽视技能,忽视一技之长,看不起或不重视技术技能人才的情况相当普遍。正因为此,强调技能宝贵,对推动人们学习技术、苦练技能、强化和推崇一技之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技能人才日趋受到全社会尊重,各地技术工人、技能标兵的奖励和激励机制在不断健全,这对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地位,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大有帮助。
新时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被赋予重大使命和深刻的时代内涵
创造伟大。“创造”,包含了发明创造、技术发明、技术革新,包括了创新创业等一系列范畴,凡是对现有技术技能有改进,现有工艺有优化者应均视为创造,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条件创业者也视为创造。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学生创业创新创效实践非常有益。
服务发展、促进就业,是职业教育必须牢牢把握的办学方向,也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定位。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换档升级的中高速增长时期,推动中国经济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升级,推动“中国制造”从“合格制造”变成“优质制造”“精品制造”,需要加快和精准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李克强提出,要把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放在实现中国经济升级、促进充分就业的大背景下通盘考虑,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用改革的方式办好办大职业教育,促进充分就业,实现中国经济的提质增效升级。“要真正做到校企结合、产教融合,使更多社会力量都能进入职业教育当中。”[2]而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就是在就业大格局中统筹谋划职教推动产业升级、打造质量时代的突破口。
人人皆可成才。一个人不论智力体力状况如何,通过接受职业教育乃至技术技能培训,都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成为自食其力的人。这些人也是人才,更是依靠劳动和技能生存、生活、发展的人!人人皆可成才理念是对全社会的激励,是对劳动者的讴歌,是成才观的创新,是对教育观的回归!
由此可以看出,因应时代需求,服务产业升级、提升产品质量、培育工匠精神,服务创新创业、扩大就业与脱贫攻坚,已然成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制度建设考量的重要方向。
人人尽展其才。人人尽展其才,就是不分高低、贵贱,而是根据不同特点和特长,将不同的人调适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螺丝钉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业大厦拧钉固架、添砖加瓦,这更是一种优化了的人才观、成人观,对推进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和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已具备良好的政策与运行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劳动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就业促进法》等法规为基础,同时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国颁布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同时,各部委积极落实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战略部署,在出台的有关高技能人才评价、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院校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教学改革、职业培训、示范校建设等政策文件中,均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时期,我国还颁布了多项专门针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并采取一系列专项措施来引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实,同时建立健全各种运行机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取得一系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