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萄京棋牌官网登录,新华网北京11月26日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五年以来,我国义务教育改革取得显著进展,教育公平迈出了重大步伐。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背景下,目前在城镇就读的学生比例达到73%,高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18%。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仍要将保障并促进教育公平作为主题。
“……最终要以干成事为准,以有实效为准,以群众满意为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不久前在201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不仅是对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更是对过去5年来,教育改革力求回应民意的总结。
央广网北京12月6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期总结评估情况汇报,谋划今后五年教育改革发展。
李克强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面临新的繁重任务,必须在保障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上下大功夫。要继续扩大重点大学面向农村地区定向招生规模,提高农村学生比例,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有公平的上升通道和向上的希望。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分析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起点做起,把起点做好。
储朝晖:目前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与城镇的教育有比较大的差距。实际上从幼儿园、小学基础上就存在差距。所以,解决这些问题要从农村的幼儿园建设、中小学建设开始,把起点做好。
如果是仅仅从高等教育开始做起,会出现一些问题,我发现一些学校进行对口招生,学生进校以后学业成绩很难跟上,跟不上的原因是这些孩子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基础就不太好,所以在总体目标确定以后,一定要针对现状解决最基础的问题,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都要保证农村地区有合格的学校,尤其是有合格的义务教育学校。
李克强总理要求,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进一步缩小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区域、校际差距,特别是要加强中西部农村教育能力建设,使更多的孩子能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储朝晖分析认为,要完成这一任务,最根本的是缩小城乡的教学质量。
储朝晖:均衡的问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问题,包括大班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城里的学校与农村的学校有比较大的差距。要缩小差距从根本上要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特别是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不能简单的要求强迫压缩城市的大班,应该从源头上解决,加快提升农村义务教育小规模学校的教学质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显示,2010年至2014年,我国小学毛入学率和升学率保持较高水平,初中入学率和升学率逐年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迈出了有力的步伐,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校际差距和群体差距得以缩小。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城乡间流动加快,是当前城镇化进程的结果,下一步以更高质量的教育缩小差距、体现公平的任务因此更加艰巨。
上得起学:一个人口大国的民生主题
保障义务教育公平,关键是坚持顶层设计,促均衡、提质量,把乡村教育做强,把城镇教育做大。未来五年,坚持促进教育公平,仍然要着力解决“乡村弱”和“城镇挤”等问题。应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更加重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为城乡教师双向流动创造条件。应合理规划城乡学校布局建设,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一县域内城乡学校建设等标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形成更为合理的城乡教育结构。
人口众多,是在现实国情下,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十一五”时期,如何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得起学”,成为这个人口大国满足人民基本受教育需求的民生主题。
实现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要围绕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公平的发展目标,优化教育经费资源配置。应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将教育资源向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倾斜。
“十一五”时期,我国政府加快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步伐:在义务教育阶段,我国于2008年秋季开学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1.6亿学生的学杂费,实现了西方发达国家需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目标;在中等职业学校初步建立了以国家助学金为主,辅之以学生顶岗实习、半工半读,校内奖学金,学校减免学费的资助体系;在公办高校建立了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财政贴息)、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有机结合的资助体系。
非学无以立身,非教无以立国。坚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将伴随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全过程。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不让一名学生失学,让高质量的教育公平不断得以挺进,从而使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跨越早日到来。
针对每年超过1亿的进城务工就业的流动人口,国家出台了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行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的政策。
推进教育公平是“十一五”期间,人民群众真切体会到的实惠,也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突出亮点。正如世界银行对我国“十一五”期间的中期教育进展评估报告所指出的:“公共教育的提供也变得更加公平。一个公共财政体系已经建立以满足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城乡和区域差距在某种程度上被缩小。这些都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的里程碑。”
上好学:一个人力资源大国的宏伟目标
从“上学难”“上学贵”的抱怨,到“高考改革”的争议,再到“中国为什么出不了杰出人才”的质疑——过去5年间,民众对教育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教育事业面临的挑战异常严峻。在逐步解决“上得起学”的问题后,如何让每个孩子“上好学”,继续考验着教育改革的智慧和勇气。
2008年8月,我国启动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工作。这项涉及中国未来10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经历了调查研究、起草论证、公开征求意见、审议完善四个阶段,吸引了各地、有关部门、学校、社会团体等广泛参与,两次在网上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共收录各类意见、建议数百万条。文本前后进行了约40轮大的修改。
2010年7月,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随后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国家总动员的方式,开启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新篇章。
《教育规划纲要》过去5年间,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显著成绩:义务教育实现免费,我国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一个个雄心勃勃的目标: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
针对这个人力资源大国的教育规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说,《教育规划纲要》“表达了中国跻身世界最好教育行列的长远思路”。
教育改革: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坚定步伐
推进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大学制度、深化办学体制、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过去半年来,《教育规划纲要》列出的十大改革试点已在权威机构的评审和指导下陆续实施。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说:“试点工作针对的都是当前各级各类教育改革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必将为推进全面改革提供经验和保障。”
在“鼓励首创精神”、“强化分类指导”的原则指引下,各地各类学校正在大胆探索:天津市已完成学前教育资源的调研工作,在新建、扩建公办幼儿园的同时,实施民办幼儿园规范扶持工程;重庆市组织100所城镇优质学校与100所农村薄弱学校建成发展共同体,城乡义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山东省建立省市县三级监督体系和教育行政问责机制,通过强化规范办学推动素质教育实施;武汉大学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5门基础学科中设立“弘毅学堂”,为拔尖创新人才开设发展“特区”……
“半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只要我们下决心抓落实、下功夫抓落实,工作就会出成效,群众就能得实惠,社会就能给予理解和支持。”袁贵仁说。
然而,挑战依然严峻。“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从“穷国办大教育”转向“大国办强教育”的阶段,教育事业面临的难点依然很多,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依然很多。
“为政之首,贵在力行,重在履责。”袁贵仁说,“人民群众有意见建议,说明我们的工作还不完全适应他们的要求,还需要加快改革发展。”
改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改革者的信念与行动,将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信心。(2011-02-21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