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清华教授吴潜涛:讲清讲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如何使这项重要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关键是创新宣传思想工作话语体系。

高校历来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各种文化和思潮在这里汇聚碰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

专访清华教授吴潜涛:讲清讲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5-2-6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如何在高校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用主流价值观占领课堂主阵地?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堂上讲清、讲透?近日,记者就上述问题专访了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教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吴潜涛。

从更全面、更宽广的视角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记者:2014年10月,中央下发《意见》,提出要在青年中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吴潜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本质上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主要部分,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括和凝练。从国家的发展和需要来讲,它是与整个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密切联合在一起的。现在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就应当从更全面、更宽广的视角去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整体部署,以及这些年来我们对中国梦认识的不断深化是密不可分的。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些论述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们应站在党和国家战略高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新的概括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发展中的灵魂地位。

  记者:我们应该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吴潜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有一个长效机制,形成一种制度保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能够常态化,保持稳定性、长期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个时期之内应当是国家意识形态最本质的内容,应该有一种机制保证它长期不断得到弘扬,一以贯之地得到践行。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榜样示范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社会的模范群体应走在前边,尤其要重视领导干部、公众人物、模范人物、青少年这几个大的群体的引领作用。

  要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贯彻和落实,就要做到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三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具体实践中的一些工作,使党和国家基层的具体政策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只有跟老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基层方针政策体现出这种价值取向,才能在社会上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

  记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机制保障,具体到高校,该如何在机制创新上有所突破?

  吴潜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命运,关系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问题,必须根据现在时代发展的新特点新形势,实施协同创新工程,集体攻关、协同创新,因此我们整合力量成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的组成单位各有优势,作为牵头单位的清华大学,具有重视德育的优良传统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优势;上海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方面,在大中小学德育的衔接、课程德育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东北师范大学在高校思想理论课建设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山东大学在辅导员培训培养方面具有很强优势;共青团中央在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富有经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集结上海市委、共青团中央、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构成单位的优势,形成了强大的创新合力。

  同时,我们将高薪聘请国外相关专家过来从事研究,总结借鉴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价值观培育方面的基本经验,探索他们价值观培育的规律,特别是价值观对外传播的路径。

学术无禁区、课堂有纪律

  记者:据媒体报道,现在有些大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不用主流价值观引导学生,反而通过一些偏激观点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好奇心,增强自己的人气,您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吴潜涛:客观地说,这种现象在高校的课堂中是存在的。改革开放以来,多元价值共存,有个别高校教师,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出现了问题,他们讲的是马克思主义,内心却不信马克思主义。有的教师不懂“学术无禁区、课堂有纪律”的底线规定,把个人的片面想法、过激情绪带到课堂上去,这是一种对学生不负责任、对社会不负责任的错误行为。

  课堂是传授真理的地方,是育人的场所,站在课堂上的教师应当有责任心,应当有一种关心下一代和培养接班人的使命感。教师不应当把个人的情绪、个人的恩怨带到课堂,影响一些学生的思想,把他们的思想引向歧途。因此,我非常反对教师把个人一些偏激的情绪带到课堂。年轻孩子的内心本来是一片艳阳天,教师将自己的片面观点传递给学生后,让学生光明的心境蒙上一层阴影,这是非常不好的。教师本应培养学生积极向善的价值观,结果却把他引向歧途,这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一种态度,从严格意义上讲是师德问题。

  作为教师要为社会负责、为人民负责、为学生负责,不能图自己感情表达上的一时之快而不顾后果。这种现象反映出的问题应当引起关注,特别是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不能允许教师们这样做。应当采取一种制度化的措施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对学术理论问题,要提倡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以及公平公正平和的讨论。对思想认识问题,要用摆事实、讲道理等正面教育方法。对政治原则问题,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敢抓敢管、敢于亮剑。

  当然,课堂上存在的这种负面现象,只是支流,是在一个时期之内,在个别学校的课堂上存在。从整体来看,高校教师队伍的主流是好的,大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是真信、真讲马克思主义的。

  记者:我们坚持课堂讲授有纪律,该如何用主流价值观占领课堂主阵地?

  吴潜涛:用主流价值观占领课堂主阵地,需要有好教材,更需要有一支过硬的队伍。建设一支真信、真懂、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是贯彻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织保证。中宣部、教育部一直注重队伍建设,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者,注重教师培训,注重对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的批判,帮助教师们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增强在各种各样的思潮中明辨是非的能力。

  要注重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破解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能力。在很多学术会议上大家都提到,不少教师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研究不够,在课堂上说不透,教师理解不够、讲不透,怎么让学生掌握,怎么能吸引学生?这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专业教师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要增强学科意识,把问题能够从理论上讲透、讲明白,特别是要有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破解当前社会上这些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能够用明快的、规范的、生活化的语言把现实中的问题说透、说明白。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堂上讲透

  记者:青少年是民族国家的希望和未来,而当今青少年主要聚集在学校,那么如何在课堂上讲清讲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吴潜涛: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特别是关于我们党和国家,以及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能够准确、恰如其分地进教材、进课堂,这是亟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首先,讲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理论的逻辑魅力。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其主旨就在于追究理论的彻底性,从价值理念的视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行抽象概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使命,就是把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及时引入课堂,这就需要把核心价值观最核心的内容在课堂上讲透,结合实践把核心价值观的故事讲好、把核心价值观的文章做好。

  其次,讲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语言的神奇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依据青少年的特点和成长规律,适应他们的接受能力,科学安排教育内容,合理选择教育方法,这是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满活力的动力之源。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话语系统的转换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多少年来,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有一个着力点,就是话语系统的转换,如何用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我们民族的话语、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话语,讲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论。

  我前几天看到《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一书,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辑录起来。他讲的都是中国民间的俗语、哲理,讲的是诗文,讲的是名言警句,讲的是老百姓身边的事、身边的话,用老百姓的话来讲马克思主义。这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师提出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就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堂如何贴近学生实际,用学生的语言、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学生身边的事、学生经常说的话、学生明白的故事,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系列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中讲出亲和力。有了亲和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落细、落小、落实。没有这个前提,一切东西都无法谈,这对教师来说可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当然,习近平总书记能够讲出这么多群众性的话语,首先和他自己个人的阅历有关,他确实对老百姓有感情。现在要在高校里讲出大学生能够接受的东西,首先,教师确实得跟大学生拉近情感。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就要既做经师更做人师。只有跟学生的感情拉近了,才能够学会他的话,并且用很生动的话语去表达思想。要培养这种感情,就要关爱学生,体验学生的生活,真正有一种对学生的关爱和情感,了解学生的实际和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其次,要让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穿透力,理论的魅力不仅仅在于理论所阐述的问题,更在于它的思维逻辑和思维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是一种实践的逻辑、一种生活的逻辑,这种逻辑是从生活中概括出来的,有针对性和向心力。这种逻辑如果完全与实践相脱离就没有多大意思,学生也接受不了,所以理论逻辑的力量在于它实践的针对性,在于它生活上的针对性。(记者
宋伟涛)

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高度重视话语体系问题。宣传思想工作总是以一定的话语体系为支撑的,不同话语体系又是有差别的,诸如官方话语、民间话语之别,学术话语、生活话语之别,现实社会话语、虚拟网络话语之别,等等。不同时代产生不同话语,不同实践创造不同话语,不同人群使用不同话语。不同话语体系之间如果对接不好,就会出问题。当前,一些高校思想政治课之所以出现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现象,原因之一就是话语体系错位。人们常说,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做宣传思想工作也是如此。做宣传思想工作,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什么人、他们习惯于什么样的话语体系。在这方面,我们党的领导同志作出了很好示范。毛泽东同志善于通过讲故事来阐明深刻道理,愚公移山的故事、白求恩的故事、张思德的故事影响教育了几代共产党人。邓小平同志善于用简短的大白话讲治国安邦的大道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摸着石头过河”等,都是改革开放时代的标志性话语。这启示我们,话语体系对宣传思想工作成效具有重大影响,只有话语体系对接,才能事半功倍。

增强阵地意识

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尤须明确对象、贴近受众。青年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主体人群,是高校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对象。当代大学生有很多特点,如视野开阔、崇尚创新、追求个性等。面对这一群体,以往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话语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缺灵气——对大学生讲官话,呆板枯燥;缺地气——讲的多是概念,与学生生活离得太远;缺底气——不敢面对敏感问题,对错误观念不敢“亮剑”。当今时代,如果只用官话套话灌输心灵、只用学术概念应对现实问题、只用大话虚话解决学习困惑、只用老话旧话排解生活烦恼,就难以让大学生信服。时代的变革、形势的变化,要求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必须紧贴学生实际、创新话语体系。

习近平同志强调,高校要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这表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定政治方向、找准问题要害,不断增强阵地意识。具体而言,就是牢固树立和增强政治意识、问题意识、对象意识。

适应新形势,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在话语体系建设上应做好三个创新转化。一是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转化。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转化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并以契合大学生接受习惯的形式进行传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延展、细化到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浸润到其深层意识里。打造多彩校园文化平台,办好校园网络、校史馆、主题文化园林、学生社团等,采用现代艺术和技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活化到校园生活中,物化、美化到物质载体上。二是注重教学话语方式的创新转化。应把文件式话语表达转化为适应大学生特点的话语表达,实现官方话语向民间话语、学术话语向学生话语、殿堂话语向网络话语的转化,做到兼容对接。从大学生活中提炼新鲜话语,从网络空间中汲取流行话语,增进话语共通、思想共识、心灵共振。三是注重思想政治课评价体系的创新转化。开设思想政治课的目的不是考试,而是增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道德品行。应克服“一言堂”讲授方式,营造平等对话环境,使教学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使大课堂讲授向课上学习、社会考察相结合转变,使单一关注考试成绩向注重提高知识能力与道德品行转变,并根据这样的要求考核评价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水平、绩效。

有坚定的政治意识才能增强使命感。高校是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力量,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场所。高校这块意识形态的高地如果我们不去坚守,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就会乘虚而入,各种思想杂草就会丛生。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敢于发声亮剑。我们不仅要施肥播种,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牢牢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引导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要撒药除草,让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没有生长土壤。要让高校师生明白抵制什么、反对什么、批驳什么,也要让高校师生明白坚持什么、巩固什么、发展什么。要始终保持政治清醒和政治定力,把意识形态这根弦绷得紧而又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把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牢牢抓在手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才能抓住要害。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要深刻把握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要问题,以解决主要问题为抓手。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一些西方国家通过各种途径,打着民主自由的旗号公开宣扬“普世价值”、宪政、三权分立等西方政治价值观念,给青年人的思想认识造成了较大干扰。二是社会上一些不健康思想渗透进校园,部分学生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倾向比较明显。三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脱离实际和时代,亟须创新。四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力不够强,尚未建立大思政工作的协同机制,各部门之间的责任分工不够清晰、关系亟须理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必须以这些主要问题为切入点,并着重解决。

有科学的对象意识才能提升工作成效。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深入把握高校教学和科研规律,深入把握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深入把握高校师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运动中就批评过宣传工作中的“无的放矢,不看对象”。他指出:“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高校教师和青年学生,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首先需要认识和把握高校师生所处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结合自身实际深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创新方式方法

习近平同志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这一重要论断同样适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坚定政治立场,也要深刻把握时代环境的变化,创新方式方法,更接地气、更顺应时代、更有成效。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平台。当前,一些高校对思想政治课重视程度不够,相关课程内容上空洞乏味、形式上陈旧落后,严重制约了课程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教材编好、把师资队伍建好、把课讲好,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一是编好教材,创新讲授内容,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更加接地气,更加适应时代的变化,更能引起青年学生的兴趣。二是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形式,变说教为说理,变灌输为互动,把课上好上活;既加强理论教学,也注重实践教学,做到入脑入心。三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研究,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提供研究、实践和学习平台,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改革创新。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优秀的校园文化,可以塑造人的思想品格、提升人的人文修养、陶冶人的道德情操。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改革创新,能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各种活动中感受到思想和文化的力量,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体现在硬件上,更体现在软件上;不是造几个景观这么简单,而是要提炼大学的精神气质,弘扬古今中外的优秀经典,使校园环境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达到和谐统一。比如,通过校训、校歌、校风的凝练和传扬,让青年学生感受先辈创业的艰辛历程,培养知恩感恩、追比先贤的精神品质。再如,通过开展文明课堂、文明寝室、文明竞赛等活动,培育学生尊师重教、注重礼仪、团结互助、友爱他人的思想品德。

推进高校网络空间建设改革创新。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是我们解决“本领恐慌”的迫切需求,也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和知识传播的重要领域、师生学习生活的新空间、高校教学和管理的重要平台。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善于运用互联网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成为运用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要注重互联网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力培养,减少说教式、灌输式语言,加强互动性,引导师生共同打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空间。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注重网络传播的特点,把互联网建设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阵地。

健全平台机制

习近平同志指出,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把这一要求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健全和完善平台机制,为加强师风建设和立德树人提供制度保障。

构建大思政工作机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高校宣传部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而且应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高校各个部门、所有高校教师的共同责任。要构建大思政工作机制,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协同演奏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乐章。各级党委和宣传部门要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高校党委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努力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健全统一领导、权责清晰、齐抓共管、分工明确、运转有序的工作机制。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推动形成专业教师、学工战线、群团组织协调分工、共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局面。

夯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平台。有效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进一步夯实平台。一要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形成课上课下、线上线下两个阵地相互呼应、协同运作的平台,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二要统筹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工作。充分发挥学工部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做到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和学生工作中以德立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关心学生的成长,在潜移默化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三要统筹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管理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校园日常学习生活中,引导和鼓励每一位老师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保障机制。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既要靠教育人、引导人,也离不开关心人、帮助人;既要靠讲好道理,也要靠办好实事。应通过各种保障机制的构建,切实解决高校师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让学生能够安心学习,使教师能够更好地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中。同时,健全和完善各种配套机制,增加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经费投入,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激励机制。此外,还应严肃政治纪律,强化监督机制,切实贯彻“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决不允许突破政治底线、法律底线和道德底线的现象在高校课堂上出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