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清华大学召开参加第28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队员出征动员会。看到田径、射击、排球、游泳、击剑共19人的清华大学参赛规模,让作为曾经参加过世界大运会的我心情依然激动。回想起来,离自己亲身经历的那次世界大运会已经整整过去了10年。
在泰国人友善的微笑中相聚曼谷,又一次世界年轻人的聚会!在第24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作为2500万中国大学生的代表,280多名中国运动员在11天的比赛里奋力拼下33块金牌、90块奖牌,在曼谷留下了一份青春激扬的美好回忆。
与2001年北京大运会54块金牌、104块奖牌和2003年大邱大运会41块金牌、81块奖牌的成绩相比,中国队2005年伊兹密尔的21块金牌和曼谷的33块金牌、90块奖牌从金牌数看有所减少,竞技成绩有所滑落,但其中“学生”分量却越来越重。 从2005年的伊兹密尔大运会开始,教育部接替国家体育总局负责世界大运会中国代表团的组团工作。越来越多真正的大学生选手代替专业运动员走上世界大运会赛场。在这种变化背后,是中国学校体育的日益红火和数千万学生健康学习、健康生活观念的悄然转变。
10年前,当我作为一名大学生运动员第一次踏上伊兹密尔的土地时,有志愿者告诉我,这里在土耳其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青岛。而青岛,正是我的家乡。这给了我莫名的信心!
“U”形金牌曲线 展示“回归”亮点
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中国男篮最终获得第14名。@新华社
前几天有朋友去伊兹密尔,特意到我当年比赛的阿图塔克体育场留影。看到照片后,当年的情景立刻浮现在我眼前:当地时间晚上8点,我们8名参加决赛的选手被带进体育场,我记不得耳边的任何声音,除了那一声清脆的枪响。我第一个冲过终点,直到看台上飞下一面五星红旗,将它披在肩膀时才回过神来。
中国大学生代表团在曼谷获得的33块金牌中,虽然获金牌和奖牌的运动员中不乏专业训练背景,但越来越多的真正大学生取代专业运动员出现在大运会的赛场上仍是中国代表团最大的亮点。
中国代表团执行团长杨立国说,由于曼谷大运会在时间和气候等方面都与北京奥运会相似,不少代表团都把它当成了北京奥运会的练兵机会,所以本届大运会竞技水平比较高。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代表团尤其是大多数学生运动员的表现还是让人满意的。
在伊兹密尔男子百米的跑道上,清华大学的“眼镜飞人”胡凯横空出世勇夺金牌,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大学生运动员竞技成绩的切实提高。两年后的曼谷,胡凯的师弟张培萌跑出与胡凯夺冠相同的10秒30,获得百米银牌,再次告诉大家“学生飞人”并非昙花一现。
2001年,参加北京大运会男篮比赛的是包括姚明、王治郅在内的中国国家队原班人马,他们获得银牌。近两届大运会,中国大学生男篮虽然只获得14名和15名,但绝大部分队员都是真正的大学生运动员,而且当中的佼佼者杨超还通过自己在中国人民大学和大超联赛的努力,被职业队福建浔兴相中,登上了职业联赛赛场。 从2001年的北京大运会到曼谷大运会,中国队金牌之战走出了明显的“U”形曲线。而最近两届从低谷崛起的上升,更展示了令人鼓舞的“回归本意”的变化。
■本专题策划
新萄京棋牌官网登录 ,如今回想起来,一份祖国的自豪和一派青春的友谊,才是当年最大的收获,这些远重于一枚金牌。而如果说起10年前那届比赛的历史意义,那就是第一次以教育部牵头组队参赛。
2500万青春学子搭上健康快车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雷煜
去土耳其参加大运会之前,我一直认为除了中国等极个别国家之外,参加世界大运会的都是各国大学生。可事实上,除美国之外,众多欧洲和南美国家都是适龄职业选手。
“中国大学生体协之所以能够组成拥有近300名学生运动员的大团,并取得不错的成绩,这是二十年来中国高校体育蓬勃发展的必然结果。”代表团执行团长杨立国道出了中国大学生回归世界大运会的原因。 在280多名运动员背后,是逐步享受到运动快乐、搭上健康快车的2500万中国大学生。 杨立国为记者讲述了一个也曾让他倍感吃惊的故事。“在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创立之初,赞助商问能有多少支球队参加,我保守地说会超过200支,而首届报名的大学就达到惊人的398所。”正是在这片肥沃的土壤中,北京理工大学脱颖而出,一支纯正的“学生军”在中国职业足球的赛场上站稳了脚跟。作为中国职业联赛第一代教练的金志扬在担任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主教练后,便被其健康、纯正、潜力无限的特质所吸引,一再宣扬中国体育要跟教育联手,才能有根本的出路。 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张燕军介绍说,随着高校经费投入、体育设施、师资配备的改善,足篮排三大球、网球、游泳、田径等人们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已在高校扎了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把锻炼身体当成了四年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7月在广州举行,当时广州大学城现代化的体育设施和大学生锻炼身体的热情给所有记者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座能容纳四万人的主体育场、一座标准的游泳馆、十块足球场、数十片网球场、羽毛球场。当时志愿者告诉记者:“每天清晨和傍晚,这里都是大学城最热闹的地方。学习再忙,大家也都要出来活动活动。” 杨立国说,从近两届大运会的成绩和数千万学生主动投身体育锻炼的事实看,我们从1985年开始实行的从小学到大学一条龙式的体教结合的路子是走对了。
■本专题撰文
从那次夺冠之后就不断有媒体对我进行报道,“眼镜侠”“眼镜飞人”的称号被无数人所熟悉。一直到2009年退役,我都被打上了体教结合“典范”的标签。我被一次次问到如何平衡学习和训练矛盾,如何看待学生运动员在赛场内外的优势,以及如何能保证眼镜在比赛时不掉下来等各种问题。我甚至自嘲地觉得,我戴着眼镜的模样天然成就了一名大学生运动员的斯文形象。但最让我感到寒心的还是,几乎所有媒体都很自然地认为,高校出优秀体育选手是极个别现象,需要大书特书。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白志标
然而,在我看来,体教结合的叫法是将体育与教育疏离了,体育之于育人在我看来起码有三个层面的功效。
几十年来,中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为国家的体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社会成本高,运动员文化水平低,退役后生活艰难也成为困扰着体育部门和全社会的问题。为破解这道难题,有关部门20年来探索体教结合之路,初尝甜头。
培养出胡凯、刘青等优秀体育人才的清华大学就是“体教结合”道路坚定的探索者。清华大学体育教研室主任陈伟强在接受采访时说,在清华人眼中,金牌并不是体育的全部。“降低竞技体育的社会代价”、“让运动员都成为体育人才”、“学生们都能为祖国健康地工作”是他们一直认真思考和努力破解的问题。 数据显示,在每年的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中,清华大学都要有6000多人参赛,而且大部分人都会跑完半程以上。“如果在清华上4年学而没跑过北京马拉松,这个学生将会被人笑话。”清华大学一位领导的玩笑话显示出体育、健康的概念已经渗透到了清华的血液中。 记者在曼谷大运会期间采访了解到,除了清华大学外,中国人民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厦门大学等一大批高校都将体育教学作为日常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已是各高校共同的教育观。 教育部副部长、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副主席章新胜说:“大运会远远超出了金牌的范畴。大学生来到大运会,绝不仅仅是竞技水平的提高。体育比赛尤其是团体项目,能告诉大学生如何在对抗中合作、在竞争中交流。体育还能锻炼意志,培养人们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些对于大学生都非常重要,是书本上无法得到、其他活动所无法代替的。”
■本期特邀嘉宾
首先是知识传授。大学体育应培养学生学会一门可终身坚持的运动项目。这项运动不仅能强健体魄,更能起到排解压力、放松心情的功效。
上海体育学院博士 陈国强
其次是能力培养。体育对人能力的培养一方面体现在学习技能时,要通过大脑中理论与身体上实践紧密结合完成,这一过程能很好培养人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在自己从事的项目上不断提高的过程,可以锻炼和强化人对决断力、自我定位等能力的培养。
广东工业大学足球队教练 廖勋
再其次是价值塑造。20世纪初的美国大学橄榄球比赛中,因冲撞过于激烈导致多人死亡,而美国人却坚定要保留住这个项目。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磨炼出美国人坚忍不拔、不惧竞争甚至嗜血成性的狼性精神,只有这样的精神力量才能支撑美国人做世界的领袖。我想这正是美国将体育根植于高校,完善高等人才人格的目的所在。这种通过体育锻造出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未来成就一番事业的最强有力保障。
目前正在进行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即将在广州开战的世界名校足球赛让人们将目光再次落在高校体育这个领域,自2005年后大运会的参赛就不再是国家体育总局来组织,而是归属于教育部,实现了真正的大学生参赛。不过,在大学体育教育和人才培养上,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着各自的特点,那么中国大学体育有着自己怎样的特点呢?本期三言二拍特约上海体育学院陈国强博士、广东工业大学足球队教练廖勋对此进行探讨。
事实上,我们讨论的关键并不在于技术层面的上优秀选手是否都由高校培养,更重要的是优秀选手是否能把自己从体育中得到的正能量传递给社会,尤其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最佳时期的大学生。
大运成绩,怎么看?
2011年,深圳世界大运会上苏炳添拿到了铜牌,他当时的成绩已经超过了我2005年夺冠的成绩,我打心里为他喝彩,因为我从他身上看到了职业精神和顽强斗志。依靠这种斗志和精神,苏炳添顶住压力不断前行,最终成为第一个跑进10秒的黄种人。
白志标:截至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正在意大利举行的世界大运会排名榜上,日本、美国和中国位列金牌榜前三,韩国则位居第四,前四名中来自亚洲的日中韩占据了三个位置,其中日本的表现可谓惊人。总成绩上,俄罗斯则排名第一。从中国选手的成绩来看,与国家队在世界大赛的轨迹相似,跳水、射击、乒乓球、跆拳道、女子万米,可见我们大学的高水平项目并不算多。比较一下日本,柔道、体操、游泳、击剑、七人制橄榄球、标枪、男女万米等都有奖牌进账。
我的师弟张培萌,在莫斯科成为第一个跑到10秒的中国人,并险些杀进世锦赛决赛,我同样为他喝彩。因为在他通向成功的道路上,我看到了他的成长,看到了他从一个只会嘻哈玩笑的孩子,成长为一个真正有责任心、有事业心的男人。这种成长是体育带给他的,更是在清华大学训练的9年间,这里的体育文化、体育精神传承给他的。
陈国强:就成绩来看还让人满意,位居前三与专业队基本成绩对等。至于说中国大学体育的优势,我觉得我们有200多所大学有特招生,还有将近2000所大学也在开展体育运动,那么这个基数是非常大的,也可能只有美国跟我们有一拼,而且我们的在校人数是2700万,那是一个潜在的非常大的可开发的群体,并且大学体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至于劣势,中国整体体育发展水平只是在某些项目上有优势,整体上我们还没有优势,如果全部凭借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在校大学生或者毕业两年内的大学生来参加比赛,那么可能在排名上并不是非常靠前,成绩可能也不是特别好,要打破世界纪录也蛮难,但这就是真实水平,也是以后可以努力的方向,还有很多空间可以提高。
时至今日,我已经从一名比赛选手变成了高校体育队伍管理者。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能用自己在体育中的感悟感染身边的同学,让他们了解体育的重要作用。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有持续高水平的成绩,因为很多体会和历练是在不断挑战极限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到的;其次还要有能力和渠道与大家分享,带动身边的普通学生认可体育人,认可体育对人格塑造的重要作用。
廖勋:其实大运会的成绩并不受关注,大家一般只关注奥运会和全运会。各个国家体制不同,在我们看来大运会更多是文化交流,不看重成绩。至于我们的优势,项目比较全面,因为我们是大国,还有举国体制,所以容易在各个项目找到合适的选手。劣势呢,我们的大学生选手更多是属于梯队人员,甚至预备队,所以能力上优势不明显,这也是我们不太关注大运会成绩的原因,哪怕是我们高校,关注点要不是自己的学生,要不就是像苏炳添这样的明星选手。说到中国大学生整体体育水平,我理解是竞技水平,跟发达国家,如与日本比相有一定的距离,尤其是顶尖选手,从中小学开始就一校一项,不论到哪个层级的学校,都是从事同一个项目,所以等到了大学人家的水平不比我们专业队一线队员水平差。
10年来,我们艰难地走在前行的路上,但我们依旧要坚持下来,就像美国人力排众议也要保留他们的橄榄球项目一样;我们还要做得更好,因为大国崛起需要我们的人才有完整的人格来对抗强悍的对手;我们更要有所突破,想必这也是坚持以教育部组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至今的原因。
培养模式,怎么选?
10年,如白驹过隙,却足够培养一茬人才。“抓好青年时期价值观的养成就像系扣子一样,第一颗系对了尤为关键。”其中绝不应,也不能少了体育。
白志标:尽管中国的一些高校在个别体育项目上成材率很高,但我觉得还没有成功模式产生。一个成功模式应该是能不断培养出高水平选手的,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大家熟悉清华大学跳水队培养出了伏明霞、何姿等选手,但她们本就是专业选手;而被认为在高校足球发展比较成功的北理工足球队,同样没有球员进入到高水平的联赛中。真正体育成材率高的高校是体育类院校,甚至可以这么说,是专业或职业体育给大学体育培养了人才。
相信有今天的坚持,定能换来祖国美好的未来!
陈国强:我们现在的高校主要开展一些大球类或田径、游泳这些比赛项目,包括所有的奥运项目,也有不少非奥项目,但总体上大学体育不是奥运项目的一个主力军,而是一个补充。如果大学体育要达到奥运这个标准,必须在后勤保障、训练水平投入更多时间,这不容易,但我们可以尝试。中国大学体育向职业联赛输送人才还很少的,更多是职业或专业体育给高校提供人员。因为从教练员角度和运动员角度,他们都有想进入大学的这种愿望,即使是一些国家队退役运动员,最后也要到大学去拿个文凭,因此在培养模式中怎么把这种吸引力做足做透是关键。至于目前做得比较好的美国的NCAA,它是建立在国家基础之上的,我们可以借鉴参考部分,一下子全拿过来并不现实。
廖勋:我们目前大学体育训练能达到高水平的不多,有代表性的也少,上海交大田径因孙海平培养出刘翔有一定水平,但真正高水平运动员还是靠专业队培养,比如浙江大学皮划艇队、游泳队其实就是省级体育科研投入组建。我们广东的华南理工、中大皮划艇队就是省专业队,根本不能算是大学培养的。我们去美国学习也看到,犹他大学游泳队就是学校自己培养出来的,水平不比我们省队差。所以在模式上我们比较纠结,事实上我们在大学体育运动人才培养上还只是学习水平,不能说有成材率很高的模式去推广。而且并不是每个高校都能加大投入保证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我们学校经费投入在全国排第40位,但也只有篮球、足球、网球和乒乓球是高水平训练队。说到大学体育向职业队输送人才,我们学校过去有一个成功例子——朱芳雨、苏伟、任骏威,那还是CUBS,而不是现在的CUBA,那时可以不经过高考直接招进高校去参加CUBS,而CUBS和CUBA合并为现在的CUBA后,参与球员必须是经过高考入学的学生,因此整体来说现在高校给职业篮球队输送的人才水平明显下降,而过去CUBS其实就是一个梯队联赛。
大学体育,怎么办?
陈国强:在世界范围内,大学体育是竞技体育人才蓄水池和主力军,这方面美国的NCAA最具代表性,其培养的选手为美国参加奥运会、大运会以及各个单项世锦赛。但我们因为国情不同,大学体育培养人才的目标还是增加基础性体育人员,并不是专业体育人才。现在大运会由教育部组队参加,我觉得这个是对的,发挥各个高校的积极性,然后在报道中多说明这个学生来自哪所大学。对校园体育氛围的烘托是有好处的,相比培养奥运选手,目前营造校园体育氛围更加重要。
廖勋:其实大学体育目标与中小学没差别,都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增强体能,第二是增加运动技能,第三是培养意志品质。这些年发展中有一些变化,如从过去的体质体育达标变成快乐体育,只要拿个学分就可以,我觉得这种变化存在很大弊端。其实很多高校体育工作者也都发现了,但想改掉还比较难。至于体教融合与培养高水平选手共同发展,这个思路也存在一个问题,这是两个平行发展的方向,之间没有关联性,没有哪个高水平选手是完全通过学校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正常上学出来的,一定要有专业化训练。就像日本足球也是如此,只有17%的球员是通过校园培养出来的,其他大部分都是职业队梯队出来的。至于理念,只有少数国家的大学由国家出资开体育课,欧美很多高校根本没专门体育课,体育锻炼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当然,我们的硬件也跟发达国家高校有差距,所以,我们的高校体育根本不可能培养出梅西之类的高水平运动员。我经常跟学生讲,哪怕我们今年获得CUFA冠军,我们也只可能成为未来“梅西”的爸爸,而不能成为“梅西”,因为我们的实力还赶不上水平最差的专业梯队。所以按照这个水平是完全不可能培养出水平高的专业选手的,应该恢复分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