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调查: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教师是教育发展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力量,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成效与教育品质。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但也面临严峻挑战。

图片 1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调查:善之本在教 教之本在师 www.hnedu.cn发表时间:
时间标签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 点击数

从历史上来看,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到2000年基本实现“普九”,在此期间,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是从数量上确保师资充足,以适应人口高峰期不断扩张的教育需求。进入新世纪后,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移,优化结构、提升素质成为国家教师政策新的重点、难点。诸如“特岗教师计划”“免费师范生政策”“城乡教师交流”“国培计划”以及“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实施,基本构建了促进农村教师素质提升的政策“组合拳”,其效应已逐步显现。

内容摘要:教师节设立30年教师队伍建设成果丰硕全文如下: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教师是关键。教师节设立30年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及全国教师工作大会召开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全面部署下,各

农村高学历教师比例进一步提高

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城镇化、现代化、信息化发展对人力资本的迫切需求,提升农村教师素质不仅是一个口号,也是一份沉重的责任;不仅是一项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推进的重大工程,更是一场破解体制束缚,构建农村教育发展良好生态的攻坚战。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考虑,提升农村教师素质需要有新思路、新举措。

教师节设立30年教师队伍建设成果丰硕全文如下:

在农村学校中,专科以上幼儿教师、专科以上小学教师、本科以上初中教师、研究生学历高中教师分别比上年提高2.9、3.9、5.4、0.7个百分点

从宏观战略上来看,提升农村教师素质的首要问题,是构建吸引优秀人才的良性生态,而不能把教师素质提升仅仅理解为教师培训。目前,由于教师职业吸引力不够,一些报考教师岗位的师范生以及进入农村教育领域的大学生并不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甚至有的大学生投身乡村教育只是为了暂时解决就业问题。因此,农村教师的筛选、留任、发展与退出机制需要更大力度的改革。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实施有利于农村教育发展的资源配置机制,切实保障“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顺利有效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教师是关键。教师节设立30年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及全国教师工作大会召开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全面部署下,各地、各部门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历史性的卓越成就。教师地位不断提高,教师待遇不断改善,教师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教师职业发展通道不断拓宽,教师职业吸引力不断增强。

农村教师队伍学历合格率提高

在实施理念上,要以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理念为指导,全方位、全流程地提升农村教师素质,不能将提升农村教师素质简单地理解为“补知识、提能力”。专业素质是教师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应具备的心理与行为品质,它包括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能力、专业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当前,很多农村教师培训仅仅专注于教师知识与能力的提升,而忽略了师德、专业认同感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长期以来,农村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少数农村教师缺乏工作积极性,教育观念落后,功利主义思想蔓延,体罚、侵害学生的事件也偶有发生。

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

2010年,全国幼儿园、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1180.3万人,县镇及以下幼儿园、中小学教师占77.3%

进一步说,落实到实践层面上,要深刻反思现有的教师培训模式,不断提高培训效果。当前许多地区教师培训的基本假定是:农村教师是素质差、能力低的群体,教师培训就是查漏补缺,为农村教师“补钙”和“充电”。由于未能构建起平等对话的氛围,难以激发教师活力、自尊和主体性,最终导致花费巨资的教师培训效果并不理想。此外,大量集中化、标准化、自上而下的培训具有浓厚的“城市教育本位”色彩,整齐划一的培训难以适切于农村一线教师的实践需求,立足本土、面向差异化需求的个性化培训亟需加强。应改变教师培训理念,改革教师培训模式,注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需求,将外在培训与支持转化为教师自主学习的能力。

党中央、国务院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高度重视教师工作,坚持强师兴教,尊师重教,统筹谋划教师队伍发展,建立起了一支数量基本充足、结构日趋合理、素质不断提高的教师队伍。截至2013年,全国有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1476.82万人,他们工作在52万所学校,支撑起了2.57亿在校学生这个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提高教师素养的根本落脚点,在于唤醒专业自主的主动性,焕发农村教师的生命活力。在行政主导和应试教育模式下,农村教师疲于应付各种检查、评估、考核和比赛,专业自主的权利和空间被大大挤压。科层制、集权化的教师管理体制导致教师缺乏对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专业工作的参与权、决策权。物质上的贫困和精神上的不自主,是农村教师职业幸福感普遍不高的重要原因。

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印发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到2020年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2012年9月,国务院召开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召开的第一个全口径全国教师工作会议;会前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是第一个全面部署教师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随后,教育部联合相关部委分别出台了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改革的6个配套文件。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述教育改革发展时,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开篇,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收笔,确立了教师工作在推进教师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重要地位。#p#副标题#e#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提升教师素质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也是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对每一位农村教师而言,提升专业素质既需要外在支持,更需要内在动力;对各级政府和社会而言,提升农村教师素质更是一场融观念更新、体制变革和实践创新于一体的社会行动。农村教师素质能否真正提升,农村教育能否再上台阶,关键在于相关者的真心参与和行动。

二、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师德水平不断提高

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实施了《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一年多来,中央和地方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教师素质,师德为魂。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举措。

来得了

1.逐步实现了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各级各类教育全覆盖。教育部或联合有关部门先后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指出,“要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教育部2013年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2014年出台了《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目前完成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研制工作,为广大教师履行教师职责提供了行为准则。各地各校都将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养、职后培训的重要内容,不断完善师德考核、监督、奖惩等制度,师德建设全面步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探索教师培养新机制

2.表彰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力度。1985年以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开展了10次大规模评选表彰活动,共约3万名教师分别获得了“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选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通过表彰奖励活动,有力引导广大教师深入学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进一步弘扬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促进了全社会尊师重教良好氛围的形成。

从源头上提升农村教师质量

3.选树了一大批教师典型。通过媒体宣传了一大批全国重大教师典型,并先后组织了孟二冬、王选、叶志平、张丽莉、侯伯宇、王强等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团以及“全国中小学优秀教师师德报告团”“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团”“重庆开县优秀教师群体先进事迹、郑琦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报告团”等活动。中央领导高度重视报告团活动,每次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场报告会前,亲切接见报告团全体成员并作重要讲话。10多年来,报告团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掀起一次又一次宣传学习高潮,报告团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在中华大地上传扬。

各地积极探索适宜本地区的资助方式,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农村薄弱学科师范专业。北京、河北、西藏、新疆、湖北等省(自治区、直辖市)采取免除师范生学费、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的优惠措施。贵州省实施免费师范生订单式培养方式,为农村学校定点定向培养紧缺学科师资。江西省实施定向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计划,2010年招收3000余人,2011年将幼儿园教师纳入计划共招收5000人。湖南省实施初中起点本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2011年计划招收1500人。

三、深化培养培训改革,教师教育质量全面提高

加大双语教师培养力度,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农牧区学校双语教师特培计划,保持每年规模在4000人以上。内蒙古自治区在内蒙古师范大学、蒙语专科学校和部分盟市职业学院中充实和增加了短缺蒙授教师培养学科门类。

培养培训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环节。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加强和改进教师培养培训,是近年来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工作。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把发展师范教育和培训在职教师作为发展教育的战略措施”。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试办师范学院。”#p#副标题#e#

围绕优秀农村教师培养目标,探索农村教师培养的学制改革。湖北省对立志到乡镇以下学校任教的师范生实施二次选拔,推动免费师范生、非免费师范生乃至非师范生之间的良性竞争,及时淘汰不适合从教的学生。湖南、江西、江苏等省尝试了师范教育的学制改革。湖南省分别设立了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层次农村小学、幼儿园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高中起点四年制本科层次、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选拔优秀初中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

教师培养方面。一是提高了师范院校办学层次。教师教育的办学层次相应地从中师、大专和本科的“旧三级”向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新三级”转变,师范毕业生学历层次显著提高。二是构建起了现代教师教育体系。调整师范院校布局结构,目前形成了以师范院校为主、综合大学共同参与的教师培养格局。截至2013年,举办教师教育的非师范院校327所,其中综合大学54所、地方综合性学院147所、高职高专87所、独立学院34所、其他院校5所。非师范院校培养的本专科师范生约占48.3%。三是创新了教师培养模式。以提高师范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不断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探索学制改革,实现学科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推行“4+2”模式、“3年主修专业课程+1年教师教育课程”等模式。探索高校与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合作培养模式,54所举办教师教育的院校走出“象牙塔”,建立1000多个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和教育实践基地,落实师范生到中小学进行一学期教育实习制度。探索本科后教师教育模式,全日制教育硕士、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等不同模式的教育硕士培养全面展开,教育博士试点工作开始实施。四是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1997年,原国家教委组织实施“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形成一大批重要项目成果。2011年以来,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启动实施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计划,确定立项建设课程200门,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强化专业教育的实践特征,提升农村教师培养的针对性。师范院校加强了师范生的实习实践环节,探索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新机制,实行大学和优秀中小学教师的双导师制,引导师范生形成扎根农村、终生从教的专业信念。教育部6所直属师范大学建立了80多个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组织免费师范生到908所中小学校进行一学期教育实习。河北师大、忻州师院等师范院校以顶岗实习和置换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将培养优质农村师资与提升现有农村教师队伍质量紧密结合起来。

教师培训方面。一是实现了中小学教师培训全员覆盖。先后出台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建立教师培训每五年一周期制度,明确教师每五年参加培训的时间不少于360学时,推动教师培训走上专业化、制度化轨道。组织实施中小学教育继续教育工程、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国培计划等,以农村为重点,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长大规模培训,带动全国各地进行全员培训。优化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推进网络研修社区建设,进一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加强职教“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先后组织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能力提升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组织60多万名骨干教师和校长参加培训。三是加强高校教师培养培训,出台了《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关于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实施“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等,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促进一大批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特别是青年英才脱颖而出。#p#副标题#e#

整合有关政策,提升农村教师培养层次。教育部从2004年开始组织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简称硕师计划),采取推荐免试攻读教育硕士的方式,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从2010年起,服务范围扩大到全国31个省份的所有县镇及以下农村学校,并与特岗计划结合实施。

四、全方位打出“组合拳”,农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逐步显现

选得优

长期以来,农村教师队伍一直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点。近年来,教育部紧紧抓住培养、培训、补充、交流等环节,全方位打出系列“组合拳”,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大幅提高。

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

1.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为农村培养了一批高质量教师。2007-2014年,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大学招收近8万名免费师范生,目前已有4.5万名免费师范毕业生走上中小学任教岗位,其中90.8%到中西部任教。在中央政策的示范引领下,全国有22个省开展地方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每年约有3万名师范生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

吸引优秀人才从教

2.实施硕师计划,为农村培养了一批高层次教师。2004年,实施农村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采取推荐免试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方式,吸引了8881名优秀应届本科大学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农村学校任教,缓解了农村骨干教师紧缺的困难。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联合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下简称特岗计划),由中央财政支持,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任教。

3.实施特岗计划,创新了农村教师补充机制。2006年至今,中央财政累计投入237.8亿元,招聘43.2万多名特岗教师,覆盖中西部1000多个县30000多所农村学校,为农村学校补充了大批教师。在中央政策的示范引领下,河南等13个省积极推进地方特岗计划,招聘录用数万名地方特岗教师补充到农村学校。

各地根据中央特岗计划的原则精神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总体部署,全面推进地方特岗计划。如,重庆市设立农村教师特色岗位计划,重点补充农村学校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甘肃省实施幼儿教师特岗计划,缓解幼儿教师的短缺;河南省按中央计划与地方计划1:1比例配套招聘地方特岗教师;福建省财政每年对20个经济困难县新补充的600名农村教师进行资助,按每人每年1.5万元标准,连续三年资助其工资性支出;河南省财政保障地方特岗计划和中央计划教师享受同等待遇;青海省把特岗计划作为农牧区中小学教师补充的主要渠道。

4.推进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试点,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农村幼儿园教师缺口。2010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年,国务院审议通过《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2012年,启动实施“中西部农村偏远地区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试点工作”,迄今中央财政投入补助资金近1.9亿元,招募志愿者7081人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西部农村偏远地区学前教育师资短缺的问题。

各地结合实施特岗计划,加强省级统筹,统一组织教师公开招聘考试,确保招聘质量。如,河北省坚持政策规定公开、程序方法公开、工作过程公开、考核结果公开等四公开办法组织特岗计划招聘工作;湖南、江西、广西等省区建立特岗教师招聘信息管理系统,借鉴高考和公务员考试做法,从公布岗位到报名、资格确认、笔试、面试、确定初录名单、正式聘用等环节全程公开。

5.部署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推动缩小城乡师资差距。2013年11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各地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及教育部政策文件制定情况。2014年4月,教育部召开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经验交流视频会,浙江省、成都市等五单位在会上作了经验交流。2014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要求各地加快建立和不断完善义务教育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推进校长教师优质资源的合理配置,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

各地建立和完善代偿机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农村地区从教。如,海南省计划在2010年2014年,每年从重点师范院校招聘一批优秀师范毕业生到贫困地区任教,省和市县财政按7:3比例分4年每年5000元标准代偿学费;广东省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工作一年返还一年学费,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福建省启动农村紧缺师资代偿学费计划,为省内一般转移支付县农村学校招聘师资,目前已吸引2000余名大学毕业生;江苏省继续实施万名大学生赴农村任教工程,对到苏北农村学校任教的全日制本科毕业生,补偿大学学习期间的学费。

6.实施国培计划,不断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一是2010年启动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重点对中西部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进行培训。截至2013年,中央财政投入42.5亿元,培训教师493万人,其中农村教师473万人,占95.9%。2014年,中央财政投入21.5亿元,实现将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轮训一遍的目标。二是2014年启动实施中小学“校长国培计划”,其中设立边远贫困地区农村校长助力工程,组织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校长参加培训。#p#副标题#e#

干得好

7.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努力提高农村教师待遇。2013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落实2013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对在连片特困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的通知》,启动实施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截至目前,中央财政下达综合奖励补助资金21.14亿元,惠及403个县的55.26万名乡村教师。

完善农村教师培训体系

8.加快建设周转宿舍,有效解决农村学校教师住房困难。解决好农村教师住房问题,是农村学校留住优秀教师的有力保障。2011年,编制实施了《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规划》,范围覆盖中西部地区1485个县。2010-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108亿元,建设周转宿舍19.8万套。2014年,初步安排33亿元。2015年规划完成后,将建成周转宿舍37万套1296万平方米,受益教师达46.4万人。

提升在职教师整体素质

五、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

各地创新工作机制,保障国培计划有效推进。一是重视以需求调查为依据,科学设计项目规划和培训实施方案。如安徽省遵循面向农村、倾斜皖北、突出骨干、促进均衡原则,整体规划项目,分类分层分项设计实施方案。二是细化程序做好学员遴选。如河北省建立个人申请学校推荐县级审查市级统筹省级备案的遴选程序,突出教师自主参与与公平择优的结合。三是强化管理做好协调服务。如湖南省专门对市州教育局实施国培计划进行绩效考核。四是抓好经费配套保障。如山西、重庆、海南、河南等省市建立中央、地方合理分担的经费保障机制。

随着教育优先发展地位的逐步确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教师发展的法律法规,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逐步提升,全社会尊师重教风气日渐浓厚。

构建多层级教师培训体系,实现农村教师培训全覆盖。省级层面侧重统筹组织、杠杆调配和培训示范。如福建省教育厅组织实施农村教师(校长)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和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园长)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市/县/区级层面突出优质资源辐射和区域资源共享,通过城乡教师帮扶来全面提升农村教师专业水平。如江苏省阜宁县启动农村新教师进城顶岗培训、城乡教师青蓝结对计划。校级层面关注团队建设、强调大校本。如贵州省则依托农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培养校本研修骨干团队。

1.教师工资稳步增长。《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对保障教师工资水平做了明确规定,特别是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全额纳入财政保障,并规定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历次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都对包括教师在内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作了统筹考虑。1985年明确中小学教师加发教龄津贴,并将工资标准提高10%;1993年设立课时津贴,并大力保障教师工资按时发放;2006年各级各类学校建立了岗位绩效工资制度;2008年国务院转发《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明确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

完善农村教师培训制度,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专业发展。一是建立严格的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如浙江省建立教师自主选学制度,根据培训课程菜单自主选择内容、形式和时间;陕西省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制度,将教师参加培训情况进行记录,并与职称评定、聘用考核挂钩。二是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如云南、内蒙古等地开展了培训机构评估检查或达标晋级等工作。三是实行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制。各地将国培计划中招投标制的实践经验移植到地方教师培训项目的管理中,并且实施项目管理考核强化教师培训质量监管。

2.教师住房条件积极改善。《教师法》颁布以来,经过各级政府的努力,教师住房状况有了明显好转。随着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的全面推进,农村教师住房困难问题得以有效缓解。例如,云南省玉溪市从2007年开始着手建设农村教师安居工程,三年投入20个亿,建设教师住房10000套,一次性解决教师农村教师住房难问题。四川省把农村教师住房列入灾后重建项目进行规划。湖北省启动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试点工作。各地积极创新政策举措,为我国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方法,提高教师培训质量。陕西省探索院校集中送培下乡远程网络校本研修培训模式。海南师范大学创新同课异构研讨交流专家引领行为改进的培训模式,整合海师大与海南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利用周末休息时间送训下乡。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形成研训一体、管训结合的培训模式,并采取同级异档、分层培训方式,对不同水平教师进行不同内容和方式的培训。

3.教师社会地位明显提升。随着党和国家的关心重视,教师工资待遇的不断提高,优秀教师表彰奖励制度的不断健全,有关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教师的社会地位相应提高,教师的职业声望进一步提升。教师正在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p#副标题#e#

健全农村教师培训支持系统建设,加强培训能力建设。各地从软硬件两手来保障培训质量。如内蒙古自治区实现分级培训,本科院校承担高中教师培训,师范专科承担初中教师的培训,旗县教师培训机构承担幼儿园、小学教师培训。此外,健全教师培训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各地普遍建立以政府为主,发展多种经费渠道的投入机制,如贵州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并要求从国家安排的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总额中提取5%用于农村教师培训。

六、教师管理制度逐步健全,教师队伍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留得住

教育部不断创新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打造教师工作管理模式“升级版”,有效激发了广大教师投身教育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工资待遇

1.实施教师资格制度。1993年《教师法》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之后,国务院1995年颁布《教师资格条例》,教育部2000年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逐步构建了教师资格制度法律法规体系。2001年,教师资格制度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是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化、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改革完善教师资格制度,根据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总体部署,2011年率先在浙江、湖北两省启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与定期注册试点工作,2014年将试点省份扩大到15个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与定期注册试点,是教师队伍建设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改革,对于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和管理产生了积极的政策联动效应。

增强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

2.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1986年,《中小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首次将中小学教师纳入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管理。2008年,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选择山东潍坊、吉林松原、陕西宝鸡3个地市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2011年以来,将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试点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109个地级市,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体系,并将最高职务等级设置到正高级,首次评出806名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进一步激发了中小学教师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信心。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各地制定了一些实际举措,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努力让农村教师有房住、有补贴、有医疗、能养老,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最终让农村教师把人留在农村、把心留在农村。

3.不断加强教师工作信息化建设。启动建设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完成了1700万教职工基本信息入库工作。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校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全面提升教师、校长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师资格考试认定、国培计划等各项业务信息管理平台,教师工作管理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

2010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启动实施农村边远艰苦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试点,安排试点项目专项资金5亿元,2011年安排专项资金15亿元,推动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一些地方政府采取新建和改建两种模式来统筹规划周转房的建设。有些地方,如湖北省实行以奖代补的政策,对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的县(市)给予奖励;有的地方制定了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问题的本土政策,如湖南泸溪县按照政府统筹、个人垫付、产权公有、以息抵租、周转使用的原则,统一开发面向农村教师的住宅小区,由教师按成本购买;还有些地方,如海南省把农村中小学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保障性住房建设体系。

4.加速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标准是衡量质量的依据。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是保证教师工作质量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创新政府管理模式的重要举措。2012年,教育部成立了课题组,规划设计了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框架,决定从教师专业素质、培养培训、管理服务和保障监督四个方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由84个标准或规范组成的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近年来,教育部已经颁布实施了幼儿园、小学、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以及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等一系列填补历史空白的教师标准。目前,我们正在根据轻重缓急、难易程度,快速推进标准体系构建工作,力争2020年完成。

国家设立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施津贴补贴制度,经费由中央财政负担。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建立、完善农村教师津贴补贴制度。发放农村在职教师专项补助、设立农村教师交通补贴。地方政府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建立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与当地公务员享受同等医疗养老待遇,以解教师生活的后顾之忧。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9年,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在县域范围内和总量控制的基础上,按照有增有减的原则,参照县镇标准核定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现县域内中小学基本编制标准城乡统一,强调在编制政策上对农村特别是生源分散的边远地区学校进行倾斜。各地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对农村教师编制实行倾斜的路子。如福建省实行城乡统一的教职工编制标准,设立规模较小的学校教师编制最低保障数;江西省对农村教学点实行按班额配备编制,确保每个班有1.5名教师编制;浙江省明确规定,在有条件的地区,农村中小学可按县镇中小学标准核编。

2010年以来,教育部连续会同有关中央新闻媒体组织开展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坚持向农村教师倾斜,明确要求各省(区、市)推荐的候选人中至少有1名县镇以下(不含县镇)的乡村优秀教师。与此同时,对长期扎根农村、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优秀教师还及时授予荣誉称号。如浙江省设立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湖北省政府设立楚天园丁奖荣誉称号。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农村教师承载着千万家庭的梦想和希望。我们期待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农村教师安心施教,教书育人。

责任编辑:唐雯娟

相关文章